(三)道德观:当个人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恪守“三纲五常”(对妇女贞节的极端强调)。
(二)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
(一)本体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个人就是人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渗透、相互吸纳,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对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敌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主流地位。
宋明理学(儒家思想体系的新发展)
(二)思想内容--“天人感应”学说(理论基础)
1、内容: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并且人君应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2、作用:A对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的作用。
B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一)背景
1、黄老之学(“积极无为、休养生息”)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
需要。
2、儒学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适应统治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以
《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1、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术是控御群臣的工具,势是君主的政权、权威。三者相互补充、不可分离)
2、变革精神:主张变法革新。(韩非子认为社会发展变化,历史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这种思想
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二)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齐物”观点: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逍遥”: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不受各种条件的约束。
3、天与人“不相胜”,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学说,更加消极避世)
4、庄子在美学、文学方面也很有建树,蕴含哲理智慧和浪漫主义风格。其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一)老子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有《道德经》(即《老子》),
是战国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1、探讨宇宙本源
“道”是包容一切的最高哲学概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源。
2、辩证法思想
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他主张只要“守静”,就能以弱胜强。
3、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