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33509  333517  333523  333527  333533  333535  333539  333545  333547  333553  333559  333563  333565  333569  333575  333577  333583  333587  333589  333593  333595  333599  333601  333603  333604  333605  333607  333608  333609  333611  333613  333617  333619  333623  333625  333629  333635  333637  333643  333647  333649  333653  333659  333665  333667  333673  333677  333679  333685  333689  333695  333703  447090 

5.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且,则

A.        B.           C.       D.

试题详情

4.在中,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试题详情

3.在复平面内,复数对应的点位于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试题详情

2. 

A.       B.       C.       D.

试题详情

1.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是

A.         B.      C.       D.

试题详情

(二)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⑤,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猜想
可行的实验方案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
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②
 
果肉表面变色。
猜想③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④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⑤
 
 温度高的先变色。

[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 (1)在②-⑤四种猜想中,你认为猜想      (填代号)最不合理,理由是                      

(2)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分析:(略)

试题详情

(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试题详情

例4、小林同学发现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物质,通过化学学习知道该物质为铜锈,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提出问题]铜是在什么条件下锈蚀的?小林对此进行了探究。

[猜想]根据铜锈的化学式,猜想铜生锈可能是铜与水、          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计与实验]借鉴“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小林设计了“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如下图所示:(1)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      试管中的光亮铜片最先生锈(填字母编号)。

(2)从优化实验的角度考虑,A实验是多余的,他只考虑了水这个单一条件。C试管中除光亮铜片、蒸馏水外,还有的另外一种物质为       

(3)D试管中除光亮铜片外,还有的另外两种物质,为     ;从D试管的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                               

[评价与改进]我认为小林设计的“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不够完善,要得出正确结论,还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可图示)                         

[反思与小结]通过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我获得的启示是:   

分析:金属在空气中锈蚀都跟氧气有关,而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可以分析,铜在空气中锈蚀还可能跟含碳的气体,即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有关,借鉴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方式来分析回答、评价小林同学的实验方案。

答案:  O2、CO2(或名称,下同)   B    CO2(或O2) CO2和O2  

  水是铜生锈的必要条件之一(或缺少水这个条件,铜不能生锈。) 

     取一支试管,放入一块光亮铜片,加入少量蒸水浸没部分铜片,充入O2(或CO2)后,塞紧橡皮塞,放置对比观察。(或用右图示表示)。(说明:此实验中充入的气体必须与相反,否则此空不得分)

例5、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⑤: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

试题详情

例1、室验室开放日,我与小娜、小佳、小华、小丽等同学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桌上摆放着四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两瓶固体和两瓶液体,我们决定对“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进行一些探究。

(1)  小娜同学从一瓶固体和一瓶液体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进行混合,立即

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对气体是何物质,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小佳同学的

猜想可能是①       ;②     ;……。

(2)我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佳同学猜想①是正确的,实验设计如下: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及  结  论
 
 

(3)小华想用右上图给定的收集装置收集一瓶小佳同学猜想②中的气体,则气体

    (填a或b)端进入。

(4)小丽同学从另外两瓶试剂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发现混合后,固体发生了变化,但无气泡放出。同学们对加入试管中的固体和液体从不同的反应类型、物质类别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猜想:

猜想一:                          

猜想二:                          

猜想三:                          

……。

分析:首先要知道在初中化学利用固体和液体接触来制取的气体主要有哪些,然后针对所猜想的气体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同样,对固体和液体反应不产生气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猜想的可能。

答案(1)①CO2;②H2[或O2…… ]

(2)如①是CO2[或H2;或O2……]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及  结  论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将试管口堵一会儿,点燃此气体;或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中…]…
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或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或听到爆鸣声,则证明是氢气;或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②中如果是氢气 填 a  (如是氧气或二氧化碳填 b )

(4) 猜想一: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猜想二:金属氧化物与酸溶液反应;

猜想三:碱与酸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猜想四:氧化物(如CaO)与水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五:可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例2、“旺旺雪饼”袋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

⑴生石灰(CaO)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我对它作了一系列探究,获得较多收益,其实验方案如下:

问题与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问题1: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继续作干燥剂?
取足量小纸袋中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触摸杯壁。
 
          
 
  
不能做干燥剂
问题2:我猜想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    
 
 
 
      (可图示)
 
 
          
 
 
          

我对它还有一个要再探究的新问题:                       

分析:首先是要清楚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化学原理,同时要分析生石灰在空气中久置会发生一些什么变化以及变化后的产物,针对产物的性质特点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答案:(略)

例3、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对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完全分解后的黑色固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

(1)小李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产物做出以下猜想:①可能是碳,②可能是氧化铜,③可能是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他做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           

(2)小王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认为猜想③可以排除,理由是          

(3)为验证①、②猜想,他们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向盛有少量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振荡,待完全反应后静置观察现象。若猜想①正确,现象应该是     

        ;若猜想②正确,现象应该是             

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碳都有可能,且都是黑色的,但氧化铜和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即猜想③可以排除。对猜想①、②的可根据氧化铜和碳与稀硫酸作用的不同现象加以验证。

答案(略)

试题详情

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题型解析:先要找出对梧桐表示惋惜的话,即开头:“难得活”,结尾:“不得活”。比较后不难看出,这两句话在表述的语气与程度上有区别,“不得”比“难得”更肯定。其作用自然是首尾呼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