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
3、小说是虚构的,但其人其事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4、我本来就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例3“空穴来风”本意是“比喻消息或传言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却常被误解为“没有根据的消息或传言”而用错。例4“差强人意”本意是“尚能使人满意”,却常被误解为逸强去干什么事”。此类误用尚有如“醍醐灌顶”(误为“使人难受、痛苦”),以及高考已考过为“望其项背”(误解为“难以达到某种境界”)、“万人空巷”(误解为街上空无一人”)、“火中取粟”(误解为“获得好处”)。)
(三)对成语意思理解不准确,似是而非。
例如:
1、面对不幸,是怨天忧人,还是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
2、他们家穷得家徒四璧。
(例1中的“怨天忧人”属换词误用,看似通顺,实则无此成语,应为“怨天尤人”;例2中“家徒四璧”属别字误用,应为“家徒四壁”。此类尚有如“寥若辰星(晨)”、“入目三分(木)”、“心”不在蔫(焉)”“大刹风景(杀、煞)、“坚忍不拔(韧)”“蔽帚自珍(敝)”等误用例子。考生只要平时稍有留意,即不难发现。)
(二)不了解成语意思,望文生义。
3、 小语境,不考虑大语境。
例如:2002年东城的模拟
有应变的 ,有 的竞争性,有 的兼容性,有继承的创造性。
灵活性、适应性 协作、节制 个性、宽泛
又如:2003东城一模
道路的 、居民的迁动,是老城区在消失的同时也带走了老北京风情。
拓宽、拓展
三、成语误用
考查成语的运用是近年高考中必备的题型。从1995年到2000年的六届高考来看,考查形式是以选出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为主,只有1996年考查选择与句意最贴切的成语填空。该题型对考生有一定难度。结合平常报刊中成语的误用,无外乎是以下八类。
(一)改造成语。或者换词,或者出现错别字。
2、 靠不成熟的语感进行辨析,缺乏可靠的判断依据。
1、 重解法,忽积累
词语辨析其实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积累记忆的,因为像“以至、以
致”“考查、考察”这类词语,不记忆其解释,几乎难以靠技法区分。
4. 运用反义词推究法
就是通过同义词的各自相应的反义词的不同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例如:
①敌人的退却是虚假的,要引我们上钩才是它们真正的企图。
②他拒绝我,是虚伪么?
(要辨析上例中“虚假”与“虚伪”的细微差别,可通过它们的反义词来判断。“虚假”与“真实”构成反义词,故其着重于“假”,指情况与实际不相符合,多用以形容事物的内容、证据、情况、情节、因素、成分、成绩等较抽象的事物,有时也用于人的言行;而“虚伪”与“诚实”构成反义词,故着重于“伪”,用于形容故意作假,不诚实,多指言语、行为、作风、态度、道德、品质等有关人的言行表现。)
(五)词语辨析常见的误区
2、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 (拆解法)
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3.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造句法)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鉴别是不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
例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2.介词结构。
例如:一只大鸟(从、在)水面上飞起。
(从……上……表示的是动态的。在……上……表示的是静态的。故而应选“从”。)
1.关联词。比如:不是……而是……,不是……就是……
不但……而且……,即使……也……
既然……就……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