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35926  335934  335940  335944  335950  335952  335956  335962  335964  335970  335976  335980  335982  335986  335992  335994  336000  336004  336006  336010  336012  336016  336018  336020  336021  336022  336024  336025  336026  336028  336030  336034  336036  336040  336042  336046  336052  336054  336060  336064  336066  336070  336076  336082  336084  336090  336094  336096  336102  336106  336112  336120  447090 

5.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浓硫酸能干燥氢气、氯气、一氧化碳等气体,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SiO2既能溶于NaOH溶液又能溶于HF,说明SiO2是两性氧化物

C.乙炔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乙炔具有漂白性

D.纤维素的水解产物能够发生银镜反应,说明纤维素是一种还原性糖

试题详情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氨气

B.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溶液的pH

C.用铂丝蘸取某溶液于无色火焰灼烧,火焰呈浅紫色,证明其中含K+

D.在苯和苯酚的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浓溴水,振荡、过滤分离出苯酚

试题详情

3.在碘酸钠(NaIO3)的碱性溶液中通入氯气,可以得到高碘酸钠(Na2H3IO6)。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该反应中碘酸钠作还原剂

B.碱性条件下,氯气的氧化性强于高碘酸钠

C.反应中生成1 mol Na2H3IO6,转移2 mol电子

D.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 1

试题详情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醛基的电子式:       B.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

C.钾离子结构示意图:    D. 2-甲基-1-丙醇的结构简式:

试题详情

1.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下列有关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

  A.大力开发丰富的煤炭资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B.回收废弃的饮料包装纸,制作成公园内的休闲长椅

C.在西部和沿海地区兴建风力发电站,解决能源问题

D.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电动、混合动力汽车

试题详情

3.反冲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原来系统内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发生相互作用后各部分的末速度不再相同而分开。这类问题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的动能增大,有其它能向动能转化。可以把这类问题统称为反冲。

例题分析

例1:质量为M的楔形物块上有圆弧轨道,静止在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小球以速度v1向物块运动。不计一切摩擦,圆弧小于90°且足够长。

求小球能上升到的最大高度H 和物块的最终速度v

解: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全过程机械能也守恒。

在小球上升过程中,由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得:

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得: 解得

全过程系统水平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得

   本题和上面分析的弹性碰撞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点仅在于重力势能代替了弹性势能。

例2:动量分别为5kgžm/s和6kgžm/s的小球AB沿光滑平面上的同一条直线同向运动,A追上B并发生碰撞后。若已知碰撞后A的动量减小了2kgžm/s,而方向不变,那么AB质量之比的可能范围是什么?

解:A能追上B,说明碰前vA>vB,∴;碰后A的速度不大于B的速度, ;又因为碰撞过程系统动能不会增加, ,由以上不等式组解得:

此类碰撞问题要考虑三个因素:①碰撞中系统动量守恒;②碰撞过程中系统动能不增加;③碰前、碰后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不穿越)和速度大小应保证其顺序合理。

例3:设质量为m的子弹以初速度v0射向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并留在木块中不再射出,子弹钻入木块深度为d。求木块对子弹的平均阻力的大小和该过程中木块前进的距离。

解:子弹和木块最后共同运动,相当于完全非弹性碰撞。从动量的角度看,子弹射入木块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从能量的角度看,该过程系统损失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系统的内能。设平均阻力大小为f,设子弹、木块的位移大小分别为s1s2,如图所示,显然有s1-s2=d

对子弹用动能定理:        ……①

对木块用动能定理:          ……②

①、②相减得: ……③

这个式子的物理意义是:fžd恰好等于系统动能的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动能的损失应该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可见,即两物体由于相对运动而摩擦产生的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等于摩擦力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路程的乘积(由于摩擦力是耗散力,摩擦生热跟路径有关,所以这里应该用路程,而不是用位移)。

由上式不难求得平均阻力的大小:

至于木块前进的距离s2,可以由以上②、③相比得出:

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出发,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由于子弹和木块都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位移与平均速度成正比:

 

   一般情况下,所以s2<<d。这说明,在子弹射入木块过程中,木块的位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这就为分阶段处理问题提供了依据。象这种运动物体与静止物体相互作用,动量守恒,最后共同运动的类型,全过程动能的损失量可用公式:…④

   当子弹速度很大时,可能射穿木块,这时末状态子弹和木块的速度大小不再相等,但穿透过程中系统动量仍然守恒,系统动能损失仍然是ΔEK= f žd(这里的d为木块的厚度),但由于末状态子弹和木块速度不相等,所以不能再用④式计算ΔEK的大小。

   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画好示意图,把各种数量关系和速度符号标在图上,以免列方程时带错数据。

例4:质量为m的人站在质量为M,长为L的静止小船的右端,小船的左端靠在岸边。当他向左走到船的左端时,船左端离岸多远?

解:先画出示意图。人、船系统动量守恒,总动量始终为零,所以人、船动量大小始终相等。从图中可以看出,人、船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L。设人、船位移大小分别为l1l2,则:mv1=Mv2,两边同乘时间tml1=Ml2,而l1+l2=L,∴

   应该注意到:此结论与人在船上行走的速度大小无关。不论是匀速行走还是变速行走,甚至往返行走,只要人最终到达船的左端,那么结论都是相同的。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画好示意图,要特别注意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的移动方向和两个物体位移大小之间的关系。

   以上所列举的人、船模型的前提是系统初动量为零。如果发生相互作用前系统就具有一定的动量,那就不能再用m1v1=m2v2这种形式列方程,而要利用(m1+m2)v0= m1v1+ m2v2列式。

例5:总质量为M的火箭模型 从飞机上释放时的速度为v0,速度方向水平。火箭向后以相对于地面的速率u喷出质量为m的燃气后,火箭本身的速度变为多大?

解:火箭喷出燃气前后系统动量守恒。喷出燃气后火箭剩余质量变为M-m,以v0方向为正方向,

试题详情

2.子弹打木块类问题:子弹打木块实际上是一种完全非弹性碰撞。作为一个典型,它的特点是:子弹以水平速度射向原来静止的木块,并留在木块中跟木块共同运动。下面从动量、能量和牛顿运动定律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过程。

试题详情

目的要求

复习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知识要点

1.碰撞:两个物体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情况称为碰撞。由于作用时间极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可以认为系统的动量守恒。碰撞又分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三种。

   仔细分析一下碰撞的全过程:设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物体A以速度v1向质量为m­2的静止物体B运动,B的左端连有轻弹簧。在Ⅰ位置AB刚好接触,弹簧开始被压缩,A开始减速,B开始加速;到Ⅱ位置AB速度刚好相等(设为v),弹簧被压缩到最短;再往后AB开始远离,弹簧开始恢复原长,到Ⅲ位置弹簧刚好为原长,AB分开,这时AB的速度分别为。全过程系统动量一定是守恒的;而机械能是否守恒就要看弹簧的弹性如何了。

⑴弹簧是完全弹性的。Ⅰ→Ⅱ系统动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弹性势能,Ⅱ状态系统动能最小而弹性势能最大;Ⅱ→Ⅲ弹性势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动能;因此Ⅰ、Ⅲ状态系统动能相等。这种碰撞叫做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以证明AB的最终速度分别为:。(这个结论最好背下来,以后经常要用到。)

⑵弹簧不是完全弹性的。Ⅰ→Ⅱ系统动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Ⅱ状态系统动能仍和⑴相同,弹性势能仍最大,但比⑴小;Ⅱ→Ⅲ弹性势能减少,部分转化为动能,部分转化为内能;因为全过程系统动能有损失(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这种碰撞叫非弹性碰撞。    

 ⑶弹簧完全没有弹性。Ⅰ→Ⅱ系统动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内能,Ⅱ状态系统动能仍和⑴相同,但没有弹性势能;由于没有弹性,AB不再分开,而是共同运动,不再有Ⅱ→Ⅲ过程。这种碰撞叫完全非弹性碰撞。可以证明,AB最终的共同速度为。在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能损失最大,为:

(这个结论最好背下来,以后经常要用到。)

试题详情

4.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普适原理之一。(另一个最基本的普适原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发现动量守恒定律有任何例外。相反,每当在实验中观察到似乎是违反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时,物理学家们就会提出新的假设来补救,最后总是以有新的发现而胜利告终。例如静止的原子核发生β衰变放出电子时,按动量守恒,反冲核应该沿电子的反方向运动。但云室照片显示,两者径迹不在一条直线上。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1930年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说。由于中微子既不带电又几乎无质量,在实验中极难测量,直到1956年人们才首次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2000年高考综合题23 ②就是根据这一历史事实设计的)。又如人们发现,两个运动着的带电粒子在电磁相互作用下动量似乎也是不守恒的。这时物理学家把动量的概念推广到了电磁场,把电磁场的动量也考虑进去,总动量就又守恒了。

例题分析

例1:质量为m=0.10kg的小钢球以Vo=10m/s的水平速度抛出,下落h=5.0m时撞击一钢板,撞后速度恰好反向,则钢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θ=_______.刚要撞击时小球的动量的大小为________(g=10m/s2)

解:小钢球作平抛运动,撞击钢板时的竖直分速度Vy==10m/s.而水平方向作的是匀速运动,所以Vx=Vo=10m/s.而tgnθ=Vo/Vy=1,所以θ=450,另外钢球的末速度为:Vt=m/s,于是刚要撞击时小球的动量大小等于:

 P=mVt=kgm/s

例2.质量为m的钢球自高处下落,以速度V1碰地,竖直向上弹回,碰撞时间极短,离地的速率为V2,在碰撞过程中,地面对钢球的冲量的方向和大小为( )      A.向下,m(V1-V2)  B.向下,m(V1+V2)      C.向上,m(V1-V2)  D.向上,m(V1+V2)

分析:将钢球作研究对象,钢球在碰地过程中的受力如图中的动画所示,图中mg为钢球受到的重力、N是受到地面对它的弹力,由于弹力和重力对钢球的冲量使钢球的动量发生改变.图中钢球的碰地速度V1,弹起速度为V2,我们假设垂直地面向上为正,对钢球运用动理定理得:

Nt-mgt=mV2-(-mV1)=mV2+mV1,

由于碰撞时间极短,t趋近于零,故mgt也趋于零可忽略不计,于是Nt=m(V2+V1),即弹力的冲量方向向上,大小等于m(V1+V2),故答案选D

例题3: 质量为M的小船以速度Vo行驶,船上有两个质量皆为m的小孩a和b,分别静止站在船头和船尾.现小孩a沿水平方向以速率V(相对于静水面)向前跃入水中,然后小孩b沿水平方向以同一速率(相对于静水面)向后跃入水中,求小孩b跃出后小船的速度。

本题是由三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和两个物体过程的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问题,选择合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可使解题方便简捷.

解答:选小孩a、b和船为一系统,在两小孩先后跳入水的整个过程中可忽略水的阻力.系统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设小孩b跃出后船向前行驶的速度为Vx,选Vx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2m)Vo=MVx+mV-mV   整理得:Vx=(1+2m/M)Vo

例题4:一列火车在水平直轨道上做匀速运动,总质量为M,速度为V,某时刻火车后部有质量为m的一节车厢脱钩,司机并未发觉,又继续行驶了一段距离,这期间车牵引力保持不变,并且火车各部所受的阻力跟运动速度无关,当司机发现时,后面脱钩的车厢的速度已减为V/3,求此时刻火车车厢前面部分的速度多大?    解答:火车原在铁轨上匀速运动,故所受合外力等于零,一节车厢脱钩后,牵引力和阻力均不变,火车系统合外力等于零,动量守恒.当脱钩车厢速度为V/3时,设前面部分的速度为V',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V=(M-m)V'+mV/3 解得:

试题详情

3.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形式

   除了,即p1+p2=p1/+p2/外,还有:

    Δp1+Δp2=0,Δp1= -Δp2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