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36656  336664  336670  336674  336680  336682  336686  336692  336694  336700  336706  336710  336712  336716  336722  336724  336730  336734  336736  336740  336742  336746  336748  336750  336751  336752  336754  336755  336756  336758  336760  336764  336766  336770  336772  336776  336782  336784  336790  336794  336796  336800  336806  336812  336814  336820  336824  336826  336832  336836  336842  336850  447090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________,乙文写的是_____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

试题详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试题详情

[甲]十年春……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试题详情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试题详情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试题详情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