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43163  343171  343177  343181  343187  343189  343193  343199  343201  343207  343213  343217  343219  343223  343229  343231  343237  343241  343243  343247  343249  343253  343255  343257  343258  343259  343261  343262  343263  343265  343267  343271  343273  343277  343279  343283  343289  343291  343297  343301  343303  343307  343313  343319  343321  343327  343331  343333  343339  343343  343349  343357  447090 

7、(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2)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C  本题隐形的考查矛盾的转化。人们处理问题方式变化反映的是观念的创新促使事物价值的转换,使原来的废物变宝;但能否变废为宝关键是事物的属性;故①④ 符合题意。事物价值的转换根本途径是实践,②错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利用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规律,③是唯心主义观点,错误。

试题详情

6、(2010高考·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孝”一一共性,故排除①②,当选D

试题详情

5、(2010高考·福建卷34)近年来,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我国,抗虫棉的推广不仅使农民累计增收了760亿元,而且节约了1亿公斤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抗虫棉的推广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等体系。这表明农业科技创新

  A.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农业劳动对象     B.带来了理论创新和生产实践的深化

  C.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D.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D  本题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考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的进步等长效热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心意思:农业科技创新一方面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A在题干没有体现,BC二项容易因题干教育培训等字眼误选,题干中的内容并未体现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理论创新

试题详情

4、(2010高考·福建卷35)某同学在学校感到自卑,影响了生活和学习。老师开导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体验成功。该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导,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找回了自信。这告诉我们

     A.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着自卑向自信的转化 

     B.人们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C.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解决矛盾的首要条件

D.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解析]C  本题旨在通过学生们在社会转型下,思想、心理态势的变化,如何提升其适应社会能力这一教育热点话题。矛题干说明的是某同学因为存在矛盾,在老师的开导下,挖掘自身潜力,体验成功,由自卑转化为自信。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矛盾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条件。故C为最佳选项,A说法绝对,B项应改成主观世界的调整,D项与题意无关。

试题详情

3、(2010高考·浙江卷3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世界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解析]C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试题详情

2、(2010高考·福建卷36)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A  本题旨在通过典型素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北极熊减肥”现象体现的是根据气候变化,主动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体现的是联系的条件性,①③ 符合。②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试题详情

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B  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的、本质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②③正确。①错误,联系是客观的;④不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而非强调联系客观性的制约。

试题详情

14、(2010年高考·江苏卷35)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15、(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管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8分)

[答案]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第三单元  思维方法与创新精神

试题详情

12、(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 ,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问考查哲学模块,知识点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一,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鍏� 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