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44381  344389  344395  344399  344405  344407  344411  344417  344419  344425  344431  344435  344437  344441  344447  344449  344455  344459  344461  344465  344467  344471  344473  344475  344476  344477  344479  344480  344481  344483  344485  344489  344491  344495  344497  344501  344507  344509  344515  344519  344521  344525  344531  344537  344539  344545  344549  344551  344557  344561  344567  344575  447090 

8.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试题详情

7.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试题详情

6.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试题详情

5.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试题详情

4.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试题详情

3.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试题详情

2.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

试题详情

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试题详情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试题详情

 一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如“不容置疑”只用于肯定句,例“这个观点不容置疑。”“望其项背”只用于否定句,例“他的雄厚实力令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同日而语”也只用于否定句,例:“你和他不可同日而语。”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