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高三某班6名同学站成一排照相,同学甲、乙不能相邻,并且甲在乙的右边,则不同排法种数共有
A.120 B.240 C.360 D.480
5.执行如图的程序框,输出的为
A.2047 B.2049 C.1023 D.1025
4.已知抛物线,则焦点到其准线的距离为
A. B. C. D.
3.函数,等于抛掷一颗骰子得到的点数,则在上至少有5个零点的概率是
A. B. C. D.
2.已知,集合,,则等于
A. B. C. D.
1.已知,且为实数,则等于
A.1 B. C. D.
36.(20分)如图所示,BC是半径为R的1/4圆弧形光滑绝缘轨道,轨道位于竖直平面内,其下端与水平绝缘轨道平滑连接,整个轨道处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为E。现有一质量为m的带电小滑块甲(体积很小可视为质点),在BC轨道的D点释放后可以静止不动。已知OD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 =37°,随后把它从C点由静止释放,滑到水平轨道上的A点时速度减为零。若已知滑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且tan37°=0.75。求:
(1)滑块甲的带电量q1和带电种类;
(2)滑块下滑通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vB ;
(3)水平轨道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L;
(4)现在B处放置一个质量与甲相同的带电滑块乙,然后还让甲从C点由静止释放,在B点与刚由静止释放的乙发生碰撞,碰后粘合在一起沿水平轨道上做匀速运动。忽略甲、乙之间的静电力作用,求碰后的共同速度v 和碰前乙滑块的带电量q2及带电种类。
2009-2010学年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三)
35.(16分)如图所示,在小车的右端高h=0.20m的支架上固定着一个半径为R的1/4圆弧光滑导轨,一质量为m = 0.2kg的物体从圆弧的顶端无摩擦地滑下,离开圆弧后刚好落到车的左端边沿,车与支架的总质量M=2kg,车身长L=0.22m,车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不计,重力加速度g =10m/s2,求:
(1)小球离开圆弧轨道下降高度h所用的时间;
(2)小球滑到圆弧底端时小球与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3)圆弧半径R。
34.(本题包含两小题,共18分)
(I)(7分) 如图所示为“验证碰撞中动量守恒”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1)实验中小球A质量为mA,小球B质量为mB,它们的关系是mA mB。
(2)实验前需要进行如下调节:
① 固定斜槽时,应使斜槽末端 ;
② 调整小支柱到槽口的距离和高度时要达到以下要求:当入射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被碰小球放在支柱上时,调整支柱,使两球 ,并且使两球的球心 ;
(3)实验中应使A球每次均在斜槽上 从静止释放;
(4)已用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直径为2.14cm,实验中小球的落点情况如图所示,入射球A与被碰球B的质量比为mA∶mB=3∶2,则实验中碰撞结束时刻两球动量大小之比pA∶pB = 。
(II)(11分)某试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如图所示,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步骤如下:
① 测量 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连接电路;
② 将小车停在C点, ,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
③ 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 ,重复②的操作.
(2)表1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其中M是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间所做的功。表格中的△E3= ,W3=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本实验的处理方法,实验中是否还要满足条件“钩码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M”? (填“是”或“否”)
(4)根据表1,请在答题卷中的相应方格纸上作出△E-W图线.
33.(15分)某教科书对“铝热反应”实验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已知:Al、Fe的熔点、沸点数据如下:
物质 |
Al |
Fe |
熔点(℃) |
660 |
1535 |
沸点(℃) |
2467 |
2750 |
(1)某同学猜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是铁铝合金。理由是:该反应放热能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所以铁和铝能形成合金。你认为他的解释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试写出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_。
(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铁。(如果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涉及化学反应的要求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 ____ 。
(3)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请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结论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