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51129  351137  351143  351147  351153  351155  351159  351165  351167  351173  351179  351183  351185  351189  351195  351197  351203  351207  351209  351213  351215  351219  351221  351223  351224  351225  351227  351228  351229  351231  351233  351237  351239  351243  351245  351249  351255  351257  351263  351267  351269  351273  351279  351285  351287  351293  351297  351299  351305  351309  351315  351323  447090 

2.磁悬浮列车在行进时会“浮”在轨道上方,从而高速行驶。其高速行驶的原因是:列车浮起后                (   )

  A.通过电磁感应减少了列车的重力

  B.通过电磁作用增加了列车的动力

  C.由于“悬浮”减少了列车与铁轨间的摩擦力

  D.利用浮力增加了列车对铁轨的压力

试题详情

1.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   )

  A.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给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B.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C.牛顿总结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

  D.伽利略根据客观实验数据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

试题详情

24.(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设函数

(Ⅰ)求不等式的解集;

(Ⅱ)若不等式的解集是非空的集合,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试题详情

23.(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已知极坐标系的极点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重合,极轴与直角坐标系的轴的正半轴重合.直线的参数方程是(为参数),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Ⅰ)求曲线的直角坐标方程;

(Ⅱ)设直线与曲线相交于两点,求M,N两点间的距离.

试题详情

题计入总分,满分10分. 请将答题的过程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

22.(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已知的直径,上两点,,交

  (Ⅰ)求证:的中点;

(Ⅱ)求证:

试题详情

21.(本小题满分分)

已知函数().

(Ⅰ)当时,求在区间[1,e]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Ⅱ)若在区间(1,+∞)上,函数的图象恒在直线下方,求的取值范围.

试题详情

20.(本小题满分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个定点.动点轴上的射影是(移动而移动),若对于每个动点M总存在相应的点满足,且

  (Ⅰ)求动点的轨迹的方程;

(Ⅱ)设过定点的直线(直线轴不重合)交曲线两点,求证:直线与直线交点总在某直线上.

试题详情

19.(本小题满分分)

在四棱锥中,平面平面,△是等边三角形,底面是边长为的菱形,的中点,的中点.

  (Ⅰ)求证:平面

  (Ⅱ) 求证:∥平面

  (Ⅲ)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值.

试题详情

18.(本小题满分分)

某学校高三年级有学生1000名,经调查研究,其中750名同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称为A类同学),另外250名同学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称为B类同学),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按A类、B类分二层)从该年级的学生中共抽查100名同学.

  (Ⅰ)求甲、乙两同学都被抽到的概率,其中甲为A类同学,乙为B类同学;

  (Ⅱ) 测得该年级所抽查的100名同学身高(单位:厘米) 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图:

(ⅰ) 统计方法中,同一组数据常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例如区间的中点值为165)作为代表.据此,计算这100名学生身高数据的期望及标准差(精确到0.1);

(ⅱ) 若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以样本估计总体,据此,估计该年级身高在范围中的学生的人数 .

  (Ⅲ) 如果以身高达170cm作为达标的标准,对抽取的100名学生,得到下列联表:

体育锻炼与身高达标2×2列联表

 
身高达标
身高不达标
总计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0
 
 
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15
 
总计
 
 
100

(ⅰ)完成上表;

(ⅱ)请问有多大的把握认为体育锻炼与身高达标有关系?

参考公式:K=,参考数据:

P(Kk)
0.40
0.25
0.15
0.10
0.05
0.025
k
0.708
1.323
2.072
2.706
3.841
5.024

]

试题详情

17.(本小题满分分)

设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Ⅰ)求,,,并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设数列的前项和为,试求的取值范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