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美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个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8.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就当时形势而言,“时局”主要是指( )
A.国共分裂对峙 B.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
C.日本侵华不断加剧 D.团结国民党亲英美派与亲日派斗争
17.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16.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列强逐步控制上海,实施“以华治华”政策
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C.太平天国进攻上海,导致局势混乱
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当城市发展的职能
15.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想 B.维新思潮 C.新文化运动 D.马克思主义
14.公元702-777年,日本先后6次派使节到唐朝。每次随行的留学生多达四五百人;20世纪初,中国大批青年奔赴日本,“游学之盛……络绎不绝”。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本国的政治迫害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先进文化的吸引
13.1766年,亚当斯写道:“我向来是怀着崇敬和惊奇的心情认为,北美的拓殖是上苍教化和解放全世界所有奴性十足之人的宏伟计划的开端。”这种看法在之后的岁月里成了美利坚合众国上下的普遍信仰。对于18世纪后半期的美国人来说,下列历史事件中,起到进一步增强了他们上述信念的是 ( )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拿破仑法典》在欧洲推行
C.《人权宣言》的诞生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
12.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1.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 )
A.自由原则 B.制衡原则 C.分权原则 D.平等原则
10.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他们的思考更侧重于 ( )
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与上帝直接对话
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批判神权统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