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51387  351395  351401  351405  351411  351413  351417  351423  351425  351431  351437  351441  351443  351447  351453  351455  351461  351465  351467  351471  351473  351477  351479  351481  351482  351483  351485  351486  351487  351489  351491  351495  351497  351501  351503  351507  351513  351515  351521  351525  351527  351531  351537  351543  351545  351551  351555  351557  351563  351567  351573  351581  447090 

3.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是比Cl2、O3、ClO2、KMnO4氧化性更强,无二次污染的绿色水处理剂。工业制高铁酸钠的方法有如下两种:

    ①湿法制备的主要反应方程式为:Fe(OH)3+ ClO-+ OH- → FeO42-+ Cl-+ H2O

    ②干法制备的主要反应方程式为: FeSO4+ Na2O2 → Na2FeO4+ Na2O+ Na2SO4 + O2

    (均未配平)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高铁酸钠中铁显+6价

    B.湿法制备的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C.干法中每生成1 mol Na2FeO4转移4 mol电子

    D.K2FeO4处理水时,不仅能消毒杀菌,还能除去水体中的H2S、NH3等,生成的Fe(OH)3还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

试题详情

2.如图是某无机化合物的二聚分子,该分子中A、B两种元素都是第三周期的元素,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l2Cl6

    B.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C.该化合物在固态时所形成的晶体是分子晶体

    D.该化合物中存在特殊的共价键,且不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试题详情

1.2006年9月份,“SK-Ⅱ”化妆品事件一时闹得沸沸扬扬。其实,从毒韭菜到炸鸡翅、从儿童奶粉到“瘦肉精”事件,化学性污染事件报道层出不穷,其中尤以食品安全最为引人恐慌。如食品报道中不断有①“致癌农药”、②“苏丹红”、③“碘元素”、④“亚硝酸盐”等化学名词出现。上述化学名词所提到的物质中,在某食品添加剂中允许含有但符合限量时不会引起中毒的是                 (   )

    A.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只有③

试题详情

25.(5 分)有相对原子质量均大于 10 的 A、B两种元素,能形成两种化合物 X 和 Y ,已知等物质的量的 X 和 Y 形成混合物的密度为相同条件下 H2 密度的 18.5 倍,其中 X 和 Y 的质量比为 15:22 ,经测试, X的组成为 AB, Y的组成为 AnB ,通过计算确定 A、B 两元素名称。(已知 A、B 的质子数与中子数分别相等)

江西会昌中学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详情

(二)有人将铂丝插入KOH溶液中做电极,并在两极片上分别通入甲烷和氧气,形成一种燃料电池,在该电池反应中,甲烷发生类似于燃烧的反应,根据以上判断:  

(1)通甲烷的铂丝为原电池的_____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电池工作时(放电)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已知,2克甲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11.2KJ,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7分)验证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2)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下表(Ⅰ)中选择实验方法,从(Ⅱ)中选择相应的实验现象,上下对应地填写在答案的空格中。(不一定全选)

实验方法(Ⅰ)
实验现象(Ⅱ)
A.钠与冷水反应
a.溶液变红色
B.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
b.产生白烟
C.点燃H2S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D.蘸浓氨水与浓盐酸的两玻璃棒接近
d.浮于水面,熔成小球,迅速向四处游动
E.NaI溶液中加入溴水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后又溶解
F.镁带与沸水反应
f.产生大量气泡、气体可以点燃
G.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g.溶液变棕黄色
H.NaCl溶液中加入溴水
h.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物质
I.镁带空气中燃烧
i.发出淡蓝色火焰
J.NaBr溶液中加入氯水
j.观察不出什么现象
K.铝片与2mnol/L盐酸反应
k.溶液变橙色
 
(1)同周期
(2)同主族

 
 

 
 

解释在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                   

                                       。

试题详情

(一)镁片和铝片作两极,分别用接线柱平行固定在塑料板上,取两只50mL小烧杯,一只中注入40ml4mol/LNaOH溶液,另一只烧杯中注入40mL4mol/LH2SO4溶液,试回答:

(1)两电极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插入稀硫酸中,

   铝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电极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插入NaOH溶液中, 

   铝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1.(12分)推断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

(1)X、Y两元素能形成XY2型化合物,XY2中共有38个电子,若XY2是离子化合物,其化学式是___________;若XY2是共价化合物其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2)第三周期内,X、Y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为4,它们组成的XY型化合物,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3)1mol某物质含有不同周期三种元素的原子各1mol,其质子总数为20mol,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4)某非金属X的最高正价为+m,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有b个氧原子,则这种酸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5)X元素的最高正价和负价绝对值之差为6,Y元素和X元素原子的次外电子层上都有8个电子,X和Y形成的化合物YX2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则该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__ 。

22.(10分)A、B、C、D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D>C>A>B,其中A、B处在同一周期,A、C处在同一主族。C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A和B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C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试回答:

 (1)这四种元素分别是:A_________, B_______, C______, D_____。

 (2)这四种元素中在常温常压下的液态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大而小的顺序是____。

 (3)A与B形成的三原子分子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

 (4)A元素某氧化物与D元素某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3.(11分)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试题详情

20.有甲乙两位同学,他们一起做了水果电池的实验,测得以下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电极材料   水果品种   电极间距   电压/mV

实验次数
电极材料
水果品种
电极间距
电压/mV
1


菠萝
3
900
2


苹果
3
650
3


柑桔
3
850
4


西红柿
3
750
5


菠萝
3
650
6


苹果
3
450

甲同学提出的问题,乙同学解释不正确的是            

 
甲同学
乙同学
A
实验6中的负极电极反应如何写?
铝为负极,Al-3e-=Al3+
B
实验1,5中电流方向为什么相反?
1中锌为负极,电流由铜经导线到锌,5中铝为负极,铝失去电子,电流由锌经导线流向铝
C
水果电池的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只跟水果的类型有关
D
实验中发光二极管不亮,如何使它亮起来?
可用铜锌作电极,用菠萝作介质,并将多个此电池串联起来

试题详情

19.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浓HNO3,在烧杯中放入用导线相连的铁、铅两个电极,已知原电池停止工作时,Fe、Pb都有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比Pb活泼,始终作负极  

  B.Fe在浓硝酸中钝化,始终不会溶解

  C.电池停止工作时,烧杯中生成了硝酸铁

  D.利用浓硝酸做电解质溶液不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试题详情

18.以下现象与原电池原理无关的是

  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 

  B.生铁比软铁芯(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 

  C.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 

  D.银质奖牌久置后表面变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