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5064  35072  35078  35082  35088  35090  35094  35100  35102  35108  35114  35118  35120  35124  35130  35132  35138  35142  35144  35148  35150  35154  35156  35158  35159  35160  35162  35163  35164  35166  35168  35172  35174  35178  35180  35184  35190  35192  35198  35202  35204  35208  35214  35220  35222  35228  35232  35234  35240  35244  35250  35258  447090 

15.红光和紫光相比,

A.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B.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C.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D.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试题详情

14.某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放出一个电子,分裂为两个α粒子。由此可知

A.A=7,Z=3

B.A=7,Z=4

C.A=8,Z=3

D.A=8,Z=4

试题详情

21. (4分)(修辞2分,句意2分)

⑴华盛新都――尽享都市繁华的宁静,重温尊贵生活的从容。(对偶)         

⑵江南明珠家园――放眼江南明珠满眼春色,尽收江城四岸十里繁华。(夸张

 

试题详情

20.(3分)①但②还③而④却⑤当然⑥如果 (每个0.5分)

试题详情

19.(4分)奇设是一种通过有悖常理的假设,表达作者异乎寻常的构思的辞格。(句式2分,内容2分)

试题详情

18.(4分)⑴孺子牛⑵癞蛤蟆⑶寄生虫⑷应声虫⑸癞皮狗⑹替罪羊⑺中山狼⑻纸老虎(每个0.5分)

试题详情

17.(6分)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氛围,为写沈从文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和死后归葬听涛山作铺垫。结尾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听涛山的宁静祥和,委婉地表达了对沈从文高尚人格的赞美 (或答:委婉地表达了对逝者安息的祝愿)。结尾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使结构更完整;紧扣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解答此题,考生应掌握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如渲染气氛、象征品格等,再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如深化主题等。

试题详情

16.(6分)因为沈从文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在他死后四年终于魂归凤凰,叶落归根,所以作者称他归葬的听涛山为“归根山”;此处的“忘情”是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意思,沱江水让沈从文一生魂牵梦萦,不能忘怀,所以作者称沱江水为“忘情水”;这块五色巨石上镌刻的挽联表现了沈从文谦逊让人的美好品格,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或答:“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象征了沈从文自然、本真的性情,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分别找到“归根山”“忘情水”“三生石”所在的信息区间,结合“归根山”“忘情水”“三生石”等词语的特定含义来理解分析,并结合全文的主旨进行探讨。

试题详情

15.(4分)(1)沱江的涛声饱含着沈老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之情和他魂归故里的无限欣慰之意;也饱含着故乡人民对沈老的无限敬仰与热爱。

    (2)用真性情去思索人生,就能认识真实的自我;超越个人的际遇替别人考虑,才能更好地认识别人、理解别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理解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第(1)句中的“带着感情”和 第(2)句中的两个“我”字的含义;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句子进行阐释,再结合文章主旨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

试题详情

14.(6分)①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长,习读自然与人事两本大书。②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回响。③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倾听沱江的涛声。④瞻仰沈从文的墓地,感悟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文章标题“倾听那涛声”的含义,我们可以从“涛声”入手,把文章中有关“涛声”的文段找出来,对这些文段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要注意掌握归纳概括的技巧,如抓段首句、段尾句、议论句、抒情句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