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52377  352385  352391  352395  352401  352403  352407  352413  352415  352421  352427  352431  352433  352437  352443  352445  352451  352455  352457  352461  352463  352467  352469  352471  352472  352473  352475  352476  352477  352479  352481  352485  352487  352491  352493  352497  352503  352505  352511  352515  352517  352521  352527  352533  352535  352541  352545  352547  352553  352557  352563  352571  447090 

15.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持后面观点的人是因为看到了当时 ( )

A.地理大发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西班牙聚集了大批优秀航海家

C.西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D.西欧的航海家们相信地圆学说

试题详情

14. 据清《苏州府志》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

A.推动独立的手工业工场兴起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D.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试题详情

12.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里所谓“爆炸性的影响”指的是     ( )

A.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B.综合国力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C.初步形成广阔的世界市场        D.加速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化

  13. 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曲辕犁     ②翻车     ③耒耜     ④牛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试题详情

11.《战国策》记载:“(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   )

①城市规模扩大      ②城市商业的发展 

③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④市坊之间没有严格界限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0.下列各项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的是            (   )

A.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B.分工日益明显,但始终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

C.官营手工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D.部门不断增加,主要以冶金、纺织、陶瓷为主

试题详情

9. 战国以后的土地私有制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   )

   A.土地的占有关系不固定       B.耕种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C.土地兼并现象不断加重       D.名义上为私有而实际上为国有

试题详情

8.下列是《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表(注: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当地粮食产量)。从表中能反映出的信息是                             (   )

 
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
全国
109  906 064
河北道
 21  029 924
河南道
 22  467 641

 (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

A. 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 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

C. 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   D. 两道受安史之乱影响粮食储备不足

试题详情

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六)中写道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词中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   )

A.立春       B.清明      C.夏至       D.秋分

2.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3.斯大林说:“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加强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这一言论反映的真实意图是       (   )
A.帮助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苏联要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C.强制推广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苏联要与美国建立同盟关系
4.观察右面20世纪70年代漫画“日本相扑好汉要与山姆大叔较量一番”,此漫画反映了                      (   )
A.日本要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B.美国由单独占领到扶植日本
C.日本想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美国国际地位走向下降趋势
5.在1971年第26届联大上,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得以冲破美国设置的种种障碍,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里“第三世界国家”应该指的是   ( )
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外所有国家  B.两大社会阵营外的国家
C.社会主义阵营的所有成员国家  D.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国家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呈现出    ( )
①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②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③新旧格局交替的局面    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据《齐民要术》记载,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补农书》也曾提到,明末清初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合今每市亩910-1125斤),比二十世纪末美国加州的产量还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

 A. 铁犁牛耕技术非常发达   C. 水利灌溉技术领先于世界 

B. 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D. 耕作者的辛勤劳动与智慧

试题详情

37.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解决全球气候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全民参与。回答下列问题:

(1)气候变化大会,既是保护全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谈判,更是一场国家间在经济、能源、环境和外交方面的重大博弈。本次会议被喻为“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但在协商具体减排目标上,各国却出现了巨大分歧,谈判进行得十分艰苦。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减排的具体目标上各国谈判为什么进行得十分艰苦。(4分)

(2)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大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的政绩观。

    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

指标。(4分)

(3)节能减排不仅是生产方式,也是生活方式;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公民责任。为了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某校学生倡议“减法生活”:随手关电灯,拧紧水龙头,减少乘电梯,纸张双面用,垃圾分类放……

请你说明“减法生活”属于什么样的消费观。(4分)

试题详情

3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