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施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部分主张 B.确立了近代民主立宪政体 C.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D.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8. 据英国《泰晤士报》载“今天的北京已经不是仅几年前你所知道的北京了。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该文评价的是 A.戊戌变法的成果 B.清末“新政”的成效 C.八国联军的“武功” D.湖北武昌起义的影响
27.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26.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此项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腐败 B.甲午战争惨败 C.洋教势力的入侵 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25. 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24.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23.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22. 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谈到一本书时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天演论》
21.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20.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醉状态下唤醒似的。”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B.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军民抗击英军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