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53610  353618  353624  353628  353634  353636  353640  353646  353648  353654  353660  353664  353666  353670  353676  353678  353684  353688  353690  353694  353696  353700  353702  353704  353705  353706  353708  353709  353710  353712  353714  353718  353720  353724  353726  353730  353736  353738  353744  353748  353750  353754  353760  353766  353768  353774  353778  353780  353786  353790  353796  353804  447090 

31.(12分)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

    ⑴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可能涉及到图中的信息传递方式有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人体对寒冷刺激的感觉中枢是__________。

    ⑵信息传递方式①②较③作用范围__________。且存在__________调节机制。

    ⑶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通过人体内环境中的__________才能完成。

    ⑷信息传递方式①中的内分泌腺产生的为胰岛素,其靶细胞为__________

试题详情

30.(14分)下图中A、B、C、D、E都是链状有机化合物。A分子中只含氯原子一种官能团,B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

    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       。 

  (2)B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      

  (3)指出反应类型:B→    ;D→E     

  (4)写出D→E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    

  (5)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B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水解产物之一为甲醇;②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

试题详情

29.(17分)某课题研究小组,探究镁粉与铝粉组成的混合物中铝元素的含量,甲同学利用A、B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供选药品有:①混合物样品;②浓硫酸;③稀硫酸;④氢氧化钠溶液。

  (1)甲同学实验前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方法是      

  (2)该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0.3g 混合物样品,置于A

中,从分液漏斗中滴加足量的稀硫酸,当无气泡放

出时测得气体体积(折合为标准状况)为336mL,

该同学测得样品中铝的质量百分含量是      

  (3)该同学在最后读数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填写字母)。

     A.将烧瓶中的气体赶到气管中     B.等冷却到室温后再读数

C.调整a装置与b装置液面相平  D.视线与液面最低点相平

  (4)乙同学认为:即使各项操作均正确,甲同学所测得的样品中铝的质量百分含量一定会     (填“偏低”,“偏高”或“无法确定”)

  (5)经思考,乙同学决定用C装置代替甲同学方案中的A装置进行实验,这样改进的优点是:①       ;②      

  (6)丙同学认为用供选药品中的另一种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会使计算更方便,请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丙同学的实验原理         

试题详情

28.(15)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X、Y、Z、O、R,已知X与Q同主族,Y、Z原子序数之比为3:4,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Q的最外层电子数的6倍,R为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X与R形成的化合物常温下为气态,

  (1)表示Y元素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的同位素符号是     

  (2)Q与Z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3)A+B→C+D+H2O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反应形式,A、B、C、D均为由上述五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①如A为NaOH、B为CO2时,可写成

     aNaOH+bCO2=cNa2CO3+dNaHCO3+H2O,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应满足的关系是    。现向100mL、3mol/L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标准状况下4.48L的CO2气体,用1个化学方程式表示以上反应     (化学计量数为最简整数)。此时溶液中各种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②请任写一个符合A+B→C+D+H2O形式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其中C、D均为盐    

试题详情

27.(14分)已知二元酸H2A在水中存在以下电离:H2A=H++HA+,HA+    H++A2+,试回答下列问题:

  (1)NaHA溶液呈     (填“酸”、“碱”或“中”)性,理由是         

  (2)某温度下,向10mL、0.1mol/L NaHA溶液中加入0.1mol/L KOH溶液V mL至中性,此时溶液中以下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填写字母)。

A.溶液pH=7                  B.水的离子积KW=[c(OH-)]2

C.V=10                      D.c(K+)<c(Na+)

  (3)已知速溶物CaA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CaA(s)   Ca2++A2-;△H>0,一定温度下CaA饱和溶液中c(Ca2+)c(A2-)为常数,记作Kap=c(Ca2+)c(A2-),Kap只与温度有关。

     ①温度升高时,Kap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②向浊液中通入HCl气体,c(Ca2+)       ,原因是     

  (4)测得25℃时,CaA的Kap为2.0×10-11,常温下将10gCaA固体投入100mL CaCl2溶液中,充分搅拦后仍有固体剩余,测得溶液中c(Ca2+)=0.1mol/L,测溶液中c(A2+)=   

试题详情

26.(22分)如下图所示,固定的平行金属导轨MN、PQ,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两导轨间的距离为,电阻不计,导轨下端连接一固定电阻,上面横放一导体棒,距离下端,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其质量,电阻,与导线构成闭合回路。导轨处在垂直于导轨平面且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其中,在0时刻及时刻棒均恰不滑动,且在此过程中棒静止,之后,导体棒将在导轨上运动,并能达到最大的稳定速度,假设滑动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g取10m/s2。结果都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求:

  (1)从开始计时,导体棒静止在导轨上的时间的数值;

  (2)导体棒从开始运动,到刚达到底边MP过程中,电阻R产生的焦耳热。

试题详情

25.(18分)如图所示,质量为,内壁宽度为2L的A盒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盒侧壁内侧为弹性材料制成),在盒内底面中点放有质量也有的小物块B,B与A的底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某时刻,对A施加一个向右的水平恒力,使系统由静止开始运动,当A盒右边缘与墙相撞时,撤去力F,此时B恰好和A相撞。已知A和墙相撞后,速度变为零,但不粘连,A和B碰撞过程无机械能损失,假设碰撞时间均极短,求整个过程中:

  (1)力F做了多少功;

  (2)最终B停在距A的右端多远的位置?

试题详情

24.(10分)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7°的斜坡上有一人,前方存一动物沿斜坡匀速向下奔跑,速度v=15m/s,在二者相距L=30m时,此人以速度水平抛出一石块,打击动物,人和动物都可看成质点。(已知)

  (1)若动物在斜坡上被石块击中,求的大小;

  (2)若动物离斜坡末端较近,跑到水平面上才被石块击中,定性说明这种情况下人抛石块的速度与第(1)问中的大小关系。

试题详情

23.(10分)某同学为研究一个标有“2.4V、0.06A”电学元件的特性。首先用万用表粗测其电阻。随后利用可供选择实验器材,设计一电路,测绘出此元件电阻R随电压U变化的图象。

    可供选择器材有:

    电流表A1(量程100mA,内阻约2Ω)

    电流表A2(量程0.3A,内阻约0.3Ω)

    电压表V1(量程1V,内阻500Ω)

    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1kΩ)

    定值电阻R1(电阻为1kΩ)

    定值电阻R2(电阻为10 kΩ)

    滑动变阻器R0(0-10 Ω,2A)

    电池电动势约为3V

    导线若干和开关一个

  (1)用万用表进行测量时,若选择开关置于“×10Ω”,指针位置如图a所示,则被测元件阻值是   Ω;若在某电路中选择开关置于直流100mA档时,指针位置如图b所示,则示数为       mA。

  (2)利用实验电路测量采集数据时,该同学为了提高准确度,进行多组测量。实验中应选用电流表     ,电压表     ,定值电阻     (填所选器材的符号)。

  (3)在方框内画出该同学的实验电路图。

  (4)由上面R-U图象可知,在实验过程中,元件正常工作时,电压表的示数应为   V。

试题详情

22.实验题(8分)

  (I)如图,某同学利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装置。探究半径相等的小球1和2的碰撞过程是否动量守恒,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且,按下述步骤进行了实验:

   安装好实验装置,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并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2

第一步: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余槽上A点由静止

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10次,用尽可能小的圆

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

平均位置。

   第二步: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让小球1从

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10次,并使用

与第一步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

均位置。

   第三步:有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D、OE、OF的长度, 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LO、LE、LF

  (1)小球发生碰撞后,的落点是图中的     点,的落点是图中的点   

  (2)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                 ,则说明两小球的碰撞过程动量守恒。

  (3)实验中有关操作和描述正确的是       

     A.用质量大的球去碰质量较小的球,目的是使被碰球飞行距离更远,可减小测量误差

     B.调整斜槽末端水平,目的是使两球能发生对心碰撞

     C.让入射球认同一位置释放,目的是保障每次碰撞前小球的动量都相同

     D.碰撞后两球的动能之和总会小于碰前入射球的动能,是因为斜槽摩擦力做负功造成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