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57902  357910  357916  357920  357926  357928  357932  357938  357940  357946  357952  357956  357958  357962  357968  357970  357976  357980  357982  357986  357988  357992  357994  357996  357997  357998  358000  358001  358002  358004  358006  358010  358012  358016  358018  358022  358028  358030  358036  358040  358042  358046  358052  358058  358060  358066  358070  358072  358078  358082  358088  358096  447090 

9、[2010·河北石家庄二模]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4分)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1)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改为其他。(2)谦敬不得体,可将“尊称”改为“称呼”。(3)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歧义即可。(4)将“48元”改为“若干”。(每句改对得1分,共4分)

试题详情

8、[2010·湖北六市联考]“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高中语文读本课文在节选的小说第七十四回里,着重写了晴雯、探春对这次抄检的态度。请依据下面的两处描写,简析这两个人物在这次冲突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性格特征,要求语言简洁、准确、鲜明。(4分)

 (1)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倒,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例,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

(2)探春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答案]示例:⑴面对这种残暴而愚蠢的行为,晴雯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并预感到抄检是针对她而来的,必然大祸临头,因此毫无幻想,毫无畏惧。充分表现了她聪明机智,敢作敢为,大胆反抗的性格特征。(指出态度1分,指出性格特征1分,共2分)

⑵探春从家族的全局利益出发,认识到这种“抄检”是家族自杀自灭的行为,对这种行为坚决反对。表现了她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有胆有识的性格特征。(指出态度1分,指出性格特征1分,共2分)

[解析]考查对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干要求回答晴雯和探春对“抄检大观园”的态度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性格。前者写其动作,后者写其语言,要结合二人的处境、身份及抄检的缘由来分析。

试题详情

7、[2010·江西抚州质检]揣摩话语,用斜线给破折号后面两个完全相同的句子断句,使之产生不同的意思,以此符合语境。(4分)

教授走下讲台:诸位,很抱歉!作为一名中文教授,我竟然在与各位道别的时刻玩了一次小学生的文字游戏。不过,我用心良苦,因为你们即将面对的社会的确充满了--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而你们又必须--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答案]充满了--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而你们又必须--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4分。每句2分,划错一处该句不得分)

[解析]考查句子的语境义。不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同一个句子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此题划线处的“从中学到大学没有的知识”中的介词“从”与后面的“中”和“学”的不同组合(“从中”或“从中学”),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试题详情

6、[2010·天津南开区一模]下面是昆明西山飞云阁的一副对联,其中下联文字缺漏,有的词、句的顺序也不对,请你进行补充、调整,使之完善。(5分)

上联: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郭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

下联:九天临绝顶,洞有云,崖有(  ),松有(  ),花鸟林壑有(  ),难得栖迟故里,关河奔走,忆星霜八载,来啸傲金碧湖山

调整词、句的顺序:                            

                              

[答案]九天临绝顶,洞有云,崖有( 泉 ),松有( 涛 ),花鸟林壑有( 情 ), 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解析]根据对联“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平仄相偕”的原则,进行合理推断。“难得栖迟故里”应当对应“试问古今游人”,上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状物,据“洞有云”可推断下联采用写实的手法绘景,因此,几个空格应填写写实景的词。

试题详情

5、[2010·福建晋江四校联考]请给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填上一个与括号内意思相近的成语,使其与语段内容意思衔接连贯(3分)

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A(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得你觉得B(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的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C(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的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时节你“行有余力”便可以点起一支烟,或啜一碗荼,静静地欣赏对方的苦闷的象征。

A.          B.           C.      

[答案]A.从容不迫安之若素面不改色泰然自若 B.枯燥无味味同嚼蜡兴味索然兴致索然C.悔不当初自悲自叹自嗟自叹(3分)

[解析]考查近义成语选用。在句子(语境)中选用近义词,要从轻重、范围、褒贬、语体、对象、功能、搭配、个体与集体等方面辨析。

试题详情

4、[2010·天津十二校联考]下面《典故杂咏》的小诗巧藏20个成语典故。请根据示例从其他三联中任选一联写出四个缩用的成语典故。(4分)

 沧桑世事见天壤,唇齿衔环今古情。

 缘木守株贻笑柄,枕戈尝胆赞英名。

 七擒三顾笑汗马,八斗五车能点睛。

 投笔击楫钦裹革,移山填海尚鹏程。

示例:颈联七擒七纵,三顾茅庐,汗马功劳(汗马之劳),

八斗之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画龙点睛。

答:    (联)                            

[答案] (4分)首联:沧海桑田,天壤之别(天渊之别),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结草衔环;领联: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枕戈特旦;卧薪尝胆;尾联:投笔从戎,中流击楫,马革裹尸,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鹏程万里。(评分标准:每个成语l分)

[解析]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对联选用了成语典故的部分内容或浓缩了其主要内容,考生可按图索骥,找出其所隐含的成语。

试题详情

3、[2010·江西南昌二模]口语中我们可以用重音来强调不同的词,当强调的词不同时,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也会有差别。请在“你不该骂他”的后面加一个句子,明确重音不同时所表达的不同意思。(每句不超过l5个字)(4分)

(1)重音在“你”:你不该骂他,               

(2)重音在“该”:你不该骂他,               

(3)重音在“骂”:你不该骂他,               

(4)重音在“他”:你不该骂他,               

[答案](4分)(1)让他的妈妈去骂。(2)他做得已经很不错了。(3)你可以好好跟他说。(4)这事是由另外的同学引起的。(每句大意对即可,每对一句得1分。)

[解析]考查句式变换。汉语的重音、停顿、语调往往影响其表意。重音所在的词语往往是被强调的对象。(1)表示:“你”不该骂,要由可以骂的人骂;(2)表示:你不“该”骂他,骂他的理由不充分;(3)表示:你不该“骂”他,而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4)表示:你不该骂“他”,是骂错了对象。

试题详情

1、[2010·河北石家庄二模]根据下面的要求,补写句子。(5分)

祖辈传承下来的名言,我们信手拈来,用起来得心应手。有一些名言,原意被误解了,而且一直在误解、误用。比如孔子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年来被理解为“老百姓只可以被统治和支使,不可以让他们懂知识、有文化”。这样的翻译和理解与孔孟之道“有教无类”的宗旨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我们理解时把句读搞错了。孔子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该是: 。“句读”理顺了,意思也就明确了:.

(1)断句:民可 使 由 之,不 可 使 知 之(用“/”断句)

(2)句意:

[答案]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2分)(或者: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②老百姓能够受使唤,就任由他们去做;不能够受使唤,就使他们受教育。(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将文言文的断句与文化经典的新读结合起来考查。材料所言多年以来的误解断句可为“民可/使(人)由之,不可/使(己)知之”。据此,使其与“有教无类”的观点吻合的断句便不难得出。

试题详情

10、语言运用和修辞-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