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59263  359271  359277  359281  359287  359289  359293  359299  359301  359307  359313  359317  359319  359323  359329  359331  359337  359341  359343  359347  359349  359353  359355  359357  359358  359359  359361  359362  359363  359365  359367  359371  359373  359377  359379  359383  359389  359391  359397  359401  359403  359407  359413  359419  359421  359427  359431  359433  359439  359443  359449  359457  447090 

38.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宅   

B.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C.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D.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试题详情

3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向对外开放,其中江苏连云港、福建厦门、上海浦东和海南全省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A.连云港、厦门、海南、浦东          B.浦东、厦门、连云港、海南

C.厦门、连云港、海南、浦东     D.厦门、浦东、连云港、海南

试题详情

36.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较早的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

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厦门

试题详情

35.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两次会议

  ①都是在“左”倾错误导致革命或建设失利的情况下召开的

  ②都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转折

  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④都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34.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煅炼,从中吸取教训,将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邓小平谈话的国际大背景   

B.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必然的,是件好事

C. 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  

D. 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试题详情

33. 《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

B. 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C. 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

D. 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

试题详情

32.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使用近30年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我国

A.棉布生产供过于求       B.完全通过市场手段调配资源

C.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D.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试题详情

31. “实现四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文中“革命”的含义

  A.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B. 社会制度的变革

   C. 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D. 实现生产力的飞跃

试题详情

30.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说:“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就曾经两次中断、倒退。第一次是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国现代化进程当时倒退了20年左右;第二次是……中国现代化在那个时候出现极其重大倒退。”第二次倒退是指

A.1950-1956年          B.1957-1965年

C.1966-1976年              D.1978-2008年

试题详情

2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

A.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