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0316  360324  360330  360334  360340  360342  360346  360352  360354  360360  360366  360370  360372  360376  360382  360384  360390  360394  360396  360400  360402  360406  360408  360410  360411  360412  360414  360415  360416  360418  360420  360424  360426  360430  360432  360436  360442  360444  360450  360454  360456  360460  360466  360472  360474  360480  360484  360486  360492  360496  360502  360510  447090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试题详情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试题详情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试题详情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试题详情

2.选读部分中西方神话,了解神话的隐喻结构。

注:神话是对现实的一种虚拟性的解释,如命运女神总是带着一层薄薄的面纱,暗示命运不可捉摸,但又似乎能见到一些。《荷马史诗》中写争吵女神没有被邀请到,用金苹果挑拨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芙罗狄特,争吵女神真厉害,她的手法非常类似于晏婴的“二桃杀三士”。

试题详情

4.课堂交流:当堂交流读书体会,可以是疑问,可以是心得,可以是欣赏,总之是自己的体会。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点拨、引导,重点是从单元主题、课后练习(含本段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两方面着手。

试题详情

2.介绍一下课文背景和作者,这也是我最近较为关注的,我认为语文特别缺乏这些“知人论世”的东西。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