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1114  361122  361128  361132  361138  361140  361144  361150  361152  361158  361164  361168  361170  361174  361180  361182  361188  361192  361194  361198  361200  361204  361206  361208  361209  361210  361212  361213  361214  361216  361218  361222  361224  361228  361230  361234  361240  361242  361248  361252  361254  361258  361264  361270  361272  361278  361282  361284  361290  361294  361300  361308  447090 

1.     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能利用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试题详情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因为授课所用教材为人教B版,所选实例、例题和练习题大部分都来自该教材,仅“汉诺塔问题”来自人教A版,原因是B版此处所举例题为学生熟知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学生可能不能充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这样一种自己发现结论的思维过程,故换之.

本节课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又没有照搬教材,而是经过个人的思考,重新组合,适当调整. 比如课堂练习2,我把它作为开放题处理,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得出多种结论.

(2)“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时,我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仔细地推敲,看逻辑是否自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否接受,如何接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

首先,利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改编自华罗庚先生猜帽子颜色的问题是很经典的推理问题,它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积极迅速地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 当然华先生的原文为3个学生,5顶帽子. 思维难度较大,作为引入不太合适. 我将其改为2个学生,3顶帽子,使之更适应学生实际,更适合课堂教学.

接着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出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鼓励学生发言,允许学生犯错,对学生发言及时点评. 这种教学方式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概念形成过程更加自然,使学生觉得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印象会更深刻.

“汉诺塔问题”作为数学上的经典问题,内容有趣,学生听完题就跃跃欲试;题意简单明确,学生容易上手;而过程却并不轻松,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而且,我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上可能各有所长,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最大程度地照顾到每个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研究问题,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对“归纳推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 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

试题详情

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几处需要注意:

(1)  结论的开放性

归纳推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每个学生作出的推理可能并不一致,在这里有些时候结论是开放的,不是唯一的,只要“合情”,就应该认为是对的,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地创造性的思维. 当然面对推出的不同结论,可以比较哪些结论是更具有研究价值的,哪些思考是更有深度的.

(2)过程的复杂性

归纳推理有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只看三五个特殊情形,就能得出一般性结论,有些问题则需要多看几个,在归纳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锲而不舍的精神.

(3)结论的正确性

归纳推理所得的结论不是一定都正确. 课堂练习2就是这样的例子:

课堂练习2:设,计算的值,并归纳出一般性结论.

学生容易做出“为质数”的结论,但这是不对的,实际上都是合数. 甚至有的问题很难举出反例说明它是错误的,也不容易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课上有意安排这样的例子,目的是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归纳推理这种方法.

(4)处理好推理和证明的关系

   数学上为保证结论正确,总是强调要证明结论,但合情推理部分重在“推理”,重在得出新结论,“证明”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上例题中的“汉诺塔问题”就是这样,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已实属不易,若再要求证明, 则难度过高,时间上也不允许,而且会让学生抓不住“推理”这个重点,所以处理上更宜放在课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试题详情

新课程中,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讲,本节课是第一部分,对它是初步了解. 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归纳推理的概念理解和应用上.而提高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观察、发现、归纳.

归纳推理作为发现新知的一种途径,有时探索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课堂上设置了有一定难度的“汉诺塔问题”,正是希望学生通过一番“辛苦”的努力才能得到结论.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根据以上想法,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能利用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2)  培养学生的归纳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而又不失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在探索真理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试题详情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事实(或假设)来确定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 数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对其都有研究,它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推理有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人类发现新知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既有猜测和发现结论的作用,又有探索和启发思路的作用. 本节课所学习的归纳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一种.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通过归纳推理可以发现新知识,获得新结论.

推理与证明的内容属于数学思维方法的范畴,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遍布数学知识的每个领域. 旧教材将其渗透在具体的数学内容中分散处理,如:综合法和分析法放在“不等式”一章,“反证法”作为“简易逻辑”的一部分,“合情推理”更是很少涉及. 新课程将其统一纳入教材,集中讲授,我认为这对学生系统掌握其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是“合情推理”这一新加入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单纯的解答现成的问题,扩展到能够独立的提出一些问题. 很多大数学家(比如拉格朗日,波利亚)都强调合情推理是他们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手段,波利亚更是在其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拿出很多章节对合情推理的模式进行一一总结.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并能够在今后有意识的使用它们,不仅能培养其言之有据,论证有理的思维习惯,而且对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试题详情

(1)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最后在例题中加入模型的展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分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3)预期效果:本节课的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经历思考交流概括归纳后得出古典概型的概念,由两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加深对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的理解;再通过学生观察类比推导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困惑。对于古典概型的判断,两个条件的缺一不可,尤其是例题中等可能性的判断,教师通过实例模型的给出,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随机事件的概率,经历了抛硬币、掷骰子等试验,初步从中体验到每个试验结果出现 “机会均等”。这为学习古典概型奠定心理基础。但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通过试验的方法来得到一些事件的概率费时耗力,而得到的只是概率的近似值。那么寻找一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并且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成了学生内在的迫切需要。这时学习古典型正是恰到好处。

预想到我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在例1教学中,求古典概型中基本事件总数是难点,原因是由于前面没有学习排列组合知识,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列举法列举基本事件的个数,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对象的总数,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列举的时候作到不重不漏,解决了这一难点。

(2)在本节课例2和例3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讨论这个问题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古典概型,往往会忽视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错用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因此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有两种,原因是有些问题中的每个基本事件不是等可能的。因此本节课教师始终抓住掷硬币和掷骰子两个经典古典概型作为背景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例模型观察、验证某个试验是否满足古典概型的两个条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一些随机现象。适当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和学习中与古典概型有关的实例。使得学生在体会概率意义的同时,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古典概型》这一节分为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古典概型的概念、概率计算公式及三个例题。古典概型概念中的核心是它的两个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这两个特点是判断某试验是否为古典概型的依据,也是得出概率计算公式的基础。三个例题是围绕着对概念的理解与辨析而选取的。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试题详情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两个试验的观察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观察类比骰子试验,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体现了化归的重要思想,掌握列举法,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试题详情

根据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事件的特点;(这是为了给古典概型下定义的语言表达而铺垫)

(2)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由于课标要求计算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故结合实例理解并能判断古典概型是关键)

(3)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由于还没有学习排列组合,故初中学习的列举法(树状图等)是计算的关键手段)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