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1124  361132  361138  361142  361148  361150  361154  361160  361162  361168  361174  361178  361180  361184  361190  361192  361198  361202  361204  361208  361210  361214  361216  361218  361219  361220  361222  361223  361224  361226  361228  361232  361234  361238  361240  361244  361250  361252  361258  361262  361264  361268  361274  361280  361282  361288  361292  361294  361300  361304  361310  361318  447090 

4. 王 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试题详情

3.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试题详情

2. 周敦颐《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试题详情

1.[孔子语录]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试题详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思想
情景
引入
多媒体展示:
材料1: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
材料2:“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录像.
 
引入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师:引导学生观察轨道.
 
生:观察动画,指出地球与
“神六”的运行轨道.
师:板书课题.
利用学生熟知的地理规律:地球围绕太阳转引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通过“神六”的升空录像,让学生感受现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爱国思想.
 
通过做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椭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椭圆定义的理解.
 
 
 
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通过分组讨论、研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
动手实验:
(1)   取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个
端点固定在黑板的同一点处,套上
铅笔,拉紧绳子,旋转一周,会得
到什么图形?
(2)   把绳子的两个端点拉开一段距
离,再套上铅笔旋转,又会得到什
么图形?
(3)   继续拉远两个端点的距离,直
到把绳子拉直,又会得到什么图形?
 
实验(1)教师演示,学生观
察思考.
 
实验(2)、(3),各小组学生利
用手中工具在图板上进行实验.
 
 
 
 
归纳总结:
 当绳长大于两定点的距离时,
轨迹是椭圆;
 当绳长等于两定点的距离时,
轨迹是以这两个定点为端点的线段;
 当绳长小于两定点的距离时,
没有轨迹.
 
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生:小组讨论,相互补充,
得出结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思想
 




(一)
多媒体展示:
椭圆形成过程.
利用点的轨迹,描述椭圆的定义.
 
 
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个定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常数(大于)
 
 
师:引导学生观察椭圆形成过程,找出动点、定点及绳长是否变化,组织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给出椭圆 
定义.
 
师:设动点为M,椭圆的定义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出椭圆的定义,让学生全程参与概念的探究过程,加深理解,提高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建立椭圆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降低难度,让学生回顾求曲线方程的步骤,以已有的知识来探求新的知识,温故知新,教师再加以正确的引导,新知会自然形成.
 
 

 

 

 

 
(二)
 
 
下面我们来建立椭圆的方程
 
 
建系:以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设点:设点M(x,y)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点M到的距离和为2a,焦距为2c(c>0),则F1(-c,0), F2(c,0)
列式:由定义:2a,
 
化简:整理,得
 
∵a>0,c>0,2a>2c  ∴>0.
方程的两边都除以,得
 
生:回顾求曲线方程的步骤:⑴建系,⑵设点,⑶列式,⑷化简.
师:引导学生按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建立椭圆的方程.
生:思考,回答:
(1)怎样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如何设点?
 
 
 
 
(3)怎样列式?
 
 
 
 
(4)如何化简?
生:分析化简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完成化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思想

 

 
 
 

 

 

 

 
(二)
.

如图:


,则,那么方程变为:
(a>b>0).
 
 
 
师: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长度等于a,c的线段,则
 
 
师:引导学生推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师:指出其焦点在x轴上,坐标为F1(-c,0),F2(c,0)
生:观察图像,识记方程.
 
 
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导出,放手给学生有很大的难度,这里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 方式,教师对照图形,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方程中字母的几何意义,对方程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
 
 
 
 
 
 
 
 
 
展示动画,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对照焦点在x轴的情形,写出焦点在y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
 
通过图表便于对比,加深学生对两个方程及几何意义的认识.
 
 
尝试练习,加深对方程及几何意义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动画:
将椭圆的焦点放在y轴上
 
   结论:当焦点在y轴是时,椭圆的方程为:
.
多媒体展示图表:
让学生对照图形、方程理解记忆.
 
师:若焦点放在y轴上,方程又怎样 ?
生:小组讨论椭圆的方程,相互交流、补充,得出结论.
 
 
 
生:分析方程、图形,识记椭圆的标准方程.
师: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方程判断焦点的位置?

 





 
1、你能判断下列椭圆的焦点位置吗?并写出焦点坐标.
(1) ; 
(2).       
 
 
生:根据所学椭圆的标
准方程,思考后回答.
 
师生共同矫正.
 
生:总结如何判断焦点
的位置?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思想




2、请你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 a=4,b=1,焦点在x轴上;   
 
(2) a=4,c=,焦点在y轴上.
 
生:练习本上完成后回答.
 
师:指出求椭圆的关键是求a和b的值,a、b、c的关系是
.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a、b、c的理解和对公式的记忆.
 
 
 
 
让学生分析阐述解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板演,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有利于总结方法规律.
 
 
体验高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回顾反思本课时所学知识,梳理巩固所学内容.
 




 
例1  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为(-2,0),(2,0),并且椭圆经过点(),求它的标准方程.
 
 
 
 
生:分析题意,寻求解法.
师:正确地引导学生.
生:一生板演,其它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师生共同矫正.
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解法?发表见解.
总结方法:(1)定义法(2)待定系数法.
 




(全国)已知椭圆上一点P到椭圆的一焦点的距离为3,则P到另一焦点的距离为(  )
 
A、2   B、3   C、5   D、7
 
 
 
生:思考,解决,体验高考.
 




 
 
多媒体展示:
(1)椭圆的定义;
(2)椭圆的标准方程(图形、焦点坐标、标准方程、a、b、c的关系).
 
 
 
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及收获.
 
师:课件展示所学内容.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椭圆的定义       方程的推导
常数(大于)      
二、椭圆的标准方程      
(a>b>0)      学生板演区域

 

试题详情

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友爱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试题详情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椭圆的定义及焦点、焦距的概念,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2)掌握求椭圆标准方程的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

试题详情

4、(08江苏7)某地区为了解70~80岁老人的日平均睡眠时间

(单位:h),现随机地选择50位老人做调查,下表是

50位老人日睡眠时间频率分布表:

序号
(i)
分组
睡眠时间
组中值
(Gi)
频数
(人数)
频率
(Fi)
1
[4,5)
4.5
6
0.12
2
[5,6)
5.5
10
0.20
3
[6,7)
6.5
20
0.40
4
[7,8)
7.5
10
0.20
5
[8,9]
8.5
4
0.08

在上述统计数据的分析中,一部分计算见算法流程图,

则输出的S的值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