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这反映了文化对人的( )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点
38.2008年1月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严重的气象灾害,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全国上下紧急动员,全力抗击灾害。面对灾难,我们的民族总能挺直脊梁,万众一心,直至夺取最后胜利。这体现了 和 的民族精神。
①团结统一 ②众志成城 ③奉献社会 ④自强不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许多古典诗词能帮助我们加身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回答39题。
37.张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下理解正确是(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只要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就会自立于民族之林
D.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战胜一切苦难
36.“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都是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的,这一精神汇聚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正是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胜利说明( )
A、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力量
B、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C、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自强不息的精神
D、我国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果
35.我国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我国的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这一切说明( )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34.公元1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于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说明了( )
A.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33.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②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③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 ④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着共性和规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为人民群众服务
C.与时俱进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
30、“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错误,这是因为( )
A.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C.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D.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