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088  36096  36102  36106  36112  36114  36118  36124  36126  36132  36138  36142  36144  36148  36154  36156  36162  36166  36168  36172  36174  36178  36180  36182  36183  36184  36186  36187  36188  36190  36192  36196  36198  36202  36204  36208  36214  36216  36222  36226  36228  36232  36238  36244  36246  36252  36256  36258  36264  36268  36274  36282  447090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垄断了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②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动荡,债台高筑,经济接近崩溃边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恶化,孕育着更大规模的世界经济动荡.③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等诸多问题.

注意之前整理后的全球化利弊表格。

(5)、全球化简史:第一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全球市场的形成;第二步: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国际贸易、金融体系的共同规则制定(制度化、理性化);第三步:90年代后,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使全球各地的联系紧密,更方便,这是典型的经济全球化时期(表现:跨国金融交易增长,全球贸易额增长,生产全球一体化即国际化的进一步加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和普及)。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试题详情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增加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试题详情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影响和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影响,全球化的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氛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试题详情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试题详情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86年9月,关贸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启动②1994年,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在关贸总协定及其达成的各项协议和基础上建立世界贸易组织.③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国贸易争端的机构.④2003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共有148个成员国.

试题详情

英国:混合市场经济。战后奉行凯恩斯主义,70、80年代撒切尔夫人改行货币主义政策,90年代向“多市场,少政府”趋势转变。

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

战后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比法国经济计划作用更强。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成分,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美国的扶植等。(下面有具体描述)

表现:战后,日本在短短25年内赶超了美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社会福利制度:

含义:现代福利国家是20世纪的产物。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善,到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80年代,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英、美、法等不同程度上缩小福利的规模。

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主要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评价: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解决了温饱问题,起到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利于刺激劳动者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财政支出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 (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马歇尔计划 :(经济)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马歇尔计划.目的:是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军事)

    ①北约: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夏,条约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

②华约:为了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苏联和保加利亚等八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冷战下国际形势: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分裂: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1948年9月,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侵朝战争(1950-1953),侵越战争(1961-1973)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被美国发现,后经谈判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这一事件表明了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

影响:积极: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避免世界大战爆发;消极:美苏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导致局部性冲突不断。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称为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统称欧洲共同体。

    1973-1986年,欧共体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变化。

1991年欧共体12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朝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

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原因:⑴日本政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⑵日本经济的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 ⑷1956年-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⑸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表现:1945-1955经济恢复时期,1956年-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⑴背景: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其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②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③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国家主张团结起来,推动了不结盟运动兴起。.

⑵倡导者: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塞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

⑶标志:1961年召开的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⑷影响: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在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中国的振兴:

    ⑴1949年-1956年,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⑵1956年-1966年,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很大。

⑶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损失巨大。

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

过程: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首先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是困难重重。 ②1988年,进行政治改革,③1990年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导致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 ④1991年,八一九事变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⑤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发表,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完全解体。

原因: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政策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也是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是历史原因。

    影响: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特点: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原因: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②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建以自已为主导的单极世界。③多个国家联盟力量中心的出现:欧盟的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其影响:

   (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4)多极化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①1944年7月来自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两个组成部分: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在成立初期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又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这两个国际组织总部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拥有占总投票权五分之一以上的投票权,从而拥有最大的表决权和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

    ②内容;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意义:从此,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1946年美国提议,1947年签署,1948年开始实施.

②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③意义: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经济发展。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的反映。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欧洲联盟:①欧共体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②1991年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批准”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成立: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和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首次提出,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署.1994年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②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提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

②1989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东盟等12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③1991年在汉城召开的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④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试题详情

1.最重要的变化是国家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战后20年(20世纪60年代),各国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70年代,各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当今讨论主要集中在干预程度的问题上,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①特征:二战后至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  原因:世界市场的拓展,新科技应用,新兴工业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特征: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突出,石油危机的爆发。

③特征: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原因:里根政府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

④特征: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原因: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介于干预和自由放任之间。

战后西欧: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⑴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消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⑵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和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⑶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超过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仅次于日本.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试题详情

3、启示:由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决定的;由国情决定的;借鉴了当时社会注意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领导者个人素质。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制度在战后得到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美国的“新经济”也是一个趋势、知识经济的兴起)

试题详情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局限性: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试题详情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

历史背景: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③1933年罗斯福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主要内容:

⑴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使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⑵新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3年-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着重改革。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⑶主要内容:a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作用:该法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对银行恢复了信心 )b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作用:保证农民利益,减少农产品过剩,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和《全国工业复兴法》(作用: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c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典型:田纳西水利工程)(作用:缓解失业)。 d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作用:既是美国工人运动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成果)e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颁布了《社会保险法》(作用: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新”在哪里:新的理论和实践: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新的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保持自由企业制度,采取有利于个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新的起点: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用,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