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2255  362263  362269  362273  362279  362281  362285  362291  362293  362299  362305  362309  362311  362315  362321  362323  362329  362333  362335  362339  362341  362345  362347  362349  362350  362351  362353  362354  362355  362357  362359  362363  362365  362369  362371  362375  362381  362383  362389  362393  362395  362399  362405  362411  362413  362419  362423  362425  362431  362435  362441  362449  447090 

1.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源于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实例分析,学生可感受到函数的广泛应用,并体会到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试题详情

2.学生在根据图表信息建立函数模型后,要求会利用所建立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函数建模的应用价值;

试题详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例3的教学,使学生能根据图象信息建立分段函数模型;通过例5的教学,使学生能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抽象出函数模型;

试题详情

“加强数学应用,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课标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A版)特将“函数的应用” 独立成章,其中“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是本章教材的核心内容.从教材体系和内容分析,本小节教材内容彰显如下三个特点:

  (1)教材围绕具体实例展开研究,各例题涉及的实际问题既有社会性,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情感上体现了一种亲和力,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在知识层面上本节教材没有新增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已有函数知识,体会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感受函数在生产、生活、科学、社会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理解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3)本小节教材是上小节“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延续和发展.上小节主要学习如何根据给定的几个函数模型,通过比较其增长速度,选择合适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本小节要求根据背景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本小节是一节例题教学课,教材共安排了4个例题(例3-例6),大致分为两类,其中例3和例5是根据图、表信息建立确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4和例6是建立函数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再根据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本小节分两个教学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我将以教材例3和例5为基础,分别在图形和数表两种不同应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详情

(六)分层作业,学以致用

必做题:课本第36页练习第1-2题。

选做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A组第6题。

思考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B组第3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人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一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的简要说明。

作为一线教师,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此引用一句古人的诗句来与同行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非常感谢各位的关注!谢谢!

  2010-9-23

试题详情

(五)总结反馈

在以上课堂实录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学法中的互动模式,“问题”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始终,切实体现了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的特色。

在本节课的最后对知识点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应积累的解题经验。知识在于积累,而学习数学更在于知识的应用经验的积累。所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错误的预见能力是提高数学综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试题详情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道题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选例1的第(1)及(3)小题板书来示范解题步骤,其他小题让学生在下面完成。

例1设计意图是归纳出判断奇偶性的步骤:

(1) 先求定义域,看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再判断f(-x)=-f(x) 还是 f(-x)=f(x)。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例3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例2、3设计意图是探究一个函数奇偶性的可能情况有几种类型?

例4(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如图给出函数图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据函数的奇偶性画出它在y轴左边的图象吗?

例4设计意图加强函数奇偶性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推理过程的表述。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认识、理解和应用都能提升很大一个高度,达到当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试题详情

(三) 学生探索、领会定义

探究3 下列函数图象具有奇偶性吗?

设计意图:深化对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强调: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试题详情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共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

探究1 、2 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以函数=︱x︱以及为例展开探究。这个探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实现的,由于有图片的铺垫,绝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说出函数图象关于Y轴(原点)对称。接着学生填表,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 比较 得出等式 , 再令 ,得到  )  让学生发现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反应到函数值上具有的特性, ()然后通过解析式给出严格证明,进一步说明这个特性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成立。 最后给出偶函数(奇函数)定义(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形规律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数量的规律性,从而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切实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归纳出一般的过程体验。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