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2830  362838  362844  362848  362854  362856  362860  362866  362868  362874  362880  362884  362886  362890  362896  362898  362904  362908  362910  362914  362916  362920  362922  362924  362925  362926  362928  362929  362930  362932  362934  362938  362940  362944  362946  362950  362956  362958  362964  362968  362970  362974  362980  362986  362988  362994  362998  363000  363006  363010  363016  363024  447090 

(二)诱导公式的推导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本节课采用了逐步设疑、诱导、解疑,指导学生去“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趣盎然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所以,我首先研究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决定以三角函数的定义为切入点,利用单位圆这一在图形,直观演示,使学生先形成感性认识,进而启发学生挖掘对称点的坐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问题链引导--〉大胆猜测--〉图形观察--〉总结结论,形成一套完整的探究合作式教学过程.

特别是对公式中任意角的理解,是正确理解和使用诱导公式的关键.

对公式中的角是任意角而并非第一象限的角的结论,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课件展示:首先,作出第一象限的任意角,之后得到相应的三角函数值,再做出的终边,分析对称关系,之后拖动其终边上任意点,让学生观察每一象限内的变化,从而验证了猜想,总结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公式的推导,揭示公式所蕴含的的数学思想,理解数学意义,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课堂学习气氛将是比较活跃的,效果也会比较显著.

本节课应用了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气呵成.但由于教学内容公式很多,形式相近,易混,需要完成记忆公式、理解公式和应用应用等诸多问题,要在45分钟内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时间是比较紧,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试题详情

(一)问题的引入

问题的引入是我着实下力的地方.设想了几个方案:

[方案一]

求30°、150°、210°、-30°、390°的三角函数值?并分类填好表格.

α
30°
150°
210°
-30°
390°
sinα
 
 
 
 
 

α
30°
150°
210°
-30°
390°
cosα
 
 
 
 
 

α
30°
150°
210°
-30°
390°
tanα
 
 
 
 
 

针对以上表格,回答以下问题:

①各角间有什么关系,终边分别在第几象限?

②它们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方案二]

(1)提问:三角函数定义、诱导公式(一)及其结构特征.

(2)学生练习:试求下列三角函数值sin1110°,sin1290°.

[方案三]

1.复习:

(1)利用单位圆表示任意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

(2)由三角函数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相等.即有:

2.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角,它们的终边具有某种特殊关系,如关于坐标轴对称、关于原点对称等,那么它们的三角函数有何关系呢?

这三种方案比较各有侧重点.

方案一通过表格形式既复习了锐角函数值,又让学生看到了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本想采用做成表格每人一张,之后学生回答,或做成幻灯片师生活动,但是感觉略复杂,而且目的不明确,放弃.

方案二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温故,而且在新知识的推导过程中还要有应用,所以很有必要,而计算的那两个值似乎值太大,如果学生公式一还用的不熟练,反而耽误时间了,放弃.

方案三和方案二有异曲同工之妙.直接开门见山提了问题,很好,但是问题显得有点唐突,不知道为什么和对称联系到了一起,放弃.

最终权衡利弊,采取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引导,创设情境”方案.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努力改变教学观念,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教师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按照“创设情境--探索开发新结论--总结概括新结论--巩固应用结论--课堂小结”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猜想、论证、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情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使数学自主建构生成.

试题详情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教法的设计原则是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从三方面:

1.计算机辅助教学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单位圆中的角的终边的对称关系,角的终边变化和三角函数值的关系使问题变得直观,易于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变化的过程,使问题形象、直观,易于得出一般结论.

2.探究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先由特殊的角的三角函数值,得到猜想,再使用课件直观演示一般问题的变化中的相等、相反关系,然后通过论证,形成一般的任意角的结论,最后通过例题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获得诱导公式,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和抽象能力,有利于提高数学的数学素养.

3.小组合作式教学

小组学生三层组合,对于问题的解决提出不同意见,分别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充满信心,而且小组学习起到了相互交流、督促的作用.

我在进行《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设计过程中力图在如下两方面作文章,以期能有所突破和创新.

试题详情

3.公式的记忆也是个难点.编制口诀帮助记忆,特别是十字口诀的含义需要正确的理解. 教师对于幻灯片中的公式,对照几何画板课件逐字逐句的分析,让其明白公式中的角是任意的,而记忆时将其看成锐角.另外,反思学习过程时,指导学生联系角的终边的对称性与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公式的记忆.

试题详情

2.角的任意性,怎样向学生交代清楚是这节课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自己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教学课件,通过用角终边的任意一点的拖动,显示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变化,让学生明白角不局限为第一象限的角,它具有任意性,从而突破了难点.

试题详情

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1.在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记住公式,会做题就可以,对公式的推导重视不够.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采用小组讨论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强”、“中”、“弱”合理搭配,安排组长监管收集讨论的结果,记录收集每一阶段的过程材料.

试题详情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原点、x轴以及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内在联系,并且前面学生能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公式一进行三角函数求值,但对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之间存在的联系还不甚清楚,或者只有一点模糊的感性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所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的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将引导学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的对称性推导诱导公式.同时,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究问题,用联系的观点发现解决问题(证明诱导公式). 让学生体会把未知问题化归为已知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试题详情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诱导公式一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五组公式,经历公式的发现、推导和应用的学习过程,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为以后的三角函数求值、化简、证明等打好基础.

本节共需二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

诱导公式的重要作用是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0°-90°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诱导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复杂到简单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映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诱导公式的探究,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函数式的求值与化简,提高对数学知识之间(圆的对称性与三角函数性质)联系的认识,把过去渗透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重要的方法以集中的、显性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明确这些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使用它们.

试题详情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以问题驱动为主,师生共同进行分析探究。着重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亲手体验作图的整个过程。教师通过提问、课件动态展示、黑板规范板书、学生练习点评等等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教与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思维深度上和动手实践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钻研兴趣,调动了学习热情。

附:简案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创设情景
引入概念
引例:如图,质点在圆周上作逆时针的匀速圆周运动。设半径r为1个单位长,角速度ω=1弧度/分钟,当时刻时,处,求经过t()分钟后,到平台所在平面的相对高度ht的关系式。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
讲授新课
探究方法
1.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
2.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
(1)正弦函数的图像
思考:如何作出正弦函数的图像?
探究:借助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作出正弦函数在上的图像,再作出正弦函数在R上的图像。
(2)五点法
思考:是否可以通过确定一些关键位置的点来作出正弦函数在上的大致图像?

(3)余弦函数的图像
探究:如何作出余弦函数图像?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例题示范
练习巩固
例题:作出函数上的大致图像。
练习:作出函数上的大致图像。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例题,并纠正常见错误,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课堂小结
提炼精华
小结:知识点、思想方法。
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课后作业
作业:书本P83  练习6.1(1)
 

试题详情

4.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师板书示范相结合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作函数的图像。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几何画板制作的动态作图演示,具有非常形象的效果。通过课件的动态表现,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数学课的教学离不开黑板上的规范板演,通过黑板的例题示范,弥补了课件演示一闪即过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正弦函数的印象,特别是五点确定以后,如何用光滑的曲线描点,在描点中应该注意图像递增递减的趋势,以求实现多媒体和传统黑板教学两者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发挥彼此最大优势。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