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3593  363601  363607  363611  363617  363619  363623  363629  363631  363637  363643  363647  363649  363653  363659  363661  363667  363671  363673  363677  363679  363683  363685  363687  363688  363689  363691  363692  363693  363695  363697  363701  363703  363707  363709  363713  363719  363721  363727  363731  363733  363737  363743  363749  363751  363757  363761  363763  363769  363773  363779  363787  447090 

38.(28分)

[考点]政府宏观调,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消费方式,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意义,辩证法的总特征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探究类型的题目,此类型的题目的特点考查“论证和探究问题” 的能力是政治学科考试的考核目标之一。近几年新课改地区如:江苏、山东、广东等已经多次考查这样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模块限定为《经济生活》,请结合信息一谈谈你的认识,属于认识类型的题目,而信息一话行为主体有三个:政府、企业、(百姓)消费者,所以要以行为主体作为线索组织答案(2)模块限定《政治生活》,本题属于阐明理由,要结合教材和信息二组织答案(3)关键搞清楚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包括那几块: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并逐个分析。

[答案](1)政府利用网络能够更好地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以便对经济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企业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消费者通过网络改变了消费方式,使生活消费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公民通过网络表达意愿、进言献计和评议、监督政府,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更广泛地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促进政府机关改进工作,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进一步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和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3)从联系观点看,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应当利用网络与社会生活广泛而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发挥网络便捷的功能。从发展观点看,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应当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径。

试题详情

38、(28分)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二(2)班的同学以“网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就两络给经济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深大探讨。请结合信息一谈谈你的认识。(8分)

(2)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请你结合信息二予以说明。(12分)

(3)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8分)

试题详情

37.(28分)

[考点]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经又好又快的发展,意识的能动作用,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解析]本题具有两个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紧跟当今重大的时政问题(经济危机);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按经济、哲学、文化三个模块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1)注意一下几个问题:首先注意考查的模块范围,问题中明确指示“现实经济意义”明确指向《经济生活》;其次,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如经济结构、文化产业、培育软实力、“厚积薄发”的底气等等,从材料中抓住有效性信息,使要点更具有针对性。(2)问,首先注意模块限定《生活与哲学》,其次理论运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示考生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回扣到教材知识就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再次,组织答案时,要理论结合材料,同事要紧扣材料。(3)注意模块限定《文化生活》,其次,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措施既要结合材料,更要注重把握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此题在于平时的知识的积累和总结。

[答案]  (1)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冲击和影响。有利于提升安徽的综合实力,实现文化强省和安徽崛起的目标

(2)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试题详情

34.(30分)根据材料和图1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12分)

[命题意图]:区域地理命题的关键,首先在于考查区域定位,其次区域特征分析。

[关联考点]:河流的水文特点、气候类型及特点、气象水文等灾害的成因、地域差异比较。

[解题思路]:题干文字定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经纬网、等高线地图判读,定区域----东北地区;联系所学的区域特征----分析、归纳特征、原因、差异。

[答案]: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 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3)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区分度]:中

 

试题详情

33.(30分)根据材料和图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8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10分)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12分)

[命题意图]:以罗布泊的消亡为背景材料,通过示意图呈现,综合考察考生读图、析图能力,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联考点]:地势判读、整体性、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题思路]:(1)湖泊面积萎缩、湖岸向内收缩、新岸低、旧岸高。盆地地形。

     (2)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

   (3)仍然要以整体性的思想贯穿思考的始末,保护生态、合理开发利用。

[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 (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区分度]:低

试题详情

3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命题意图]: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是该题的命题意图所在,坐标图的判读是其考察依托。

[关联考点]:大气环流、洋流的成因、影响、环节

[解题思路]:读懂题干和已知图,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分布的时空差异,大洋环流(洋流)的成因则主要由盛行风导致;图中:不同纬度地区输送的参与因素和输送总量各异。①曲线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实现半球间的输送,应为洋流作用;②则明显代表总量曲线;③线中在北纬30-60之间的输送量最大,这不难联系盛行西风的影响。

[答案]:31.D  32.B

[区分度]:中

试题详情

3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