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5130  365138  365144  365148  365154  365156  365160  365166  365168  365174  365180  365184  365186  365190  365196  365198  365204  365208  365210  365214  365216  365220  365222  365224  365225  365226  365228  365229  365230  365232  365234  365238  365240  365244  365246  365250  365256  365258  365264  365268  365270  365274  365280  365286  365288  365294  365298  365300  365306  365310  365316  365324  447090 

1.下列过程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加快对人类有益的是                     ( )

A.金属的腐蚀       B.食物的腐败

C.塑料的老化              D.氨的合成

答案:D

试题详情

9.离子显微镜由半径约为10 cm的球形玻璃容器和一根钨针组成,钨针的针尖放在容器的中心,如图11甲所示,针尖的表面可以看做是半径非常小的球面.近代金属加工技术可以做到使这个球面半径约为5×106 cm.在球形容器的内表面涂上一薄层导电物质,像电视荧光屏那样,在快速粒子的打击下可以发光.在导电层和针尖之间加上高电压,使导电层带负电,针尖带正电.在球形容器中充满低压氦气,当无规则运动的氦原子与针尖上的钨原子碰撞时,由于氦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氦离子在电场力作用下沿球半径运动,以很大的速度打到球形容器的内表面上使之发光,这样,就出现了钨针针尖上原子分布的图样.如图11乙所示,弧长ab表示相邻两个钨原子间的距离,弧长AB表示它们在球形容器内表面上的像之间的距离,现测得弧长AB=4×102 cm,试计算:

图11

(1)离子显微镜的放大率.

(2)估算钨原子的直径.

解析:(1)由题意知离子显微镜的放大率应理解为观察到的像长与物长之比,即放大率n=AB\s\up7( ===2×106倍.

(2)为两个钨原子之间的距离,亦等于一个钨原子的直径D,故

D==·=×4×102 cm=2×108 cm=2×1010 m

答案:(1)2×106倍 (2)2×1010 m

试题详情

8.AB两装置,均由一支一端封闭、一端开口且带有玻璃泡的管状容器和水银槽组成,除玻璃泡在管上的位置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将两管抽成真空后,开口向下竖直插

入水银槽中(插入过程没有空气进入管内).水银柱上升至图10所示位置停止.假设这一过程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0

A.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B.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C.AB中水银体积保持不变,故内能增量相同

D.AB中水银温度始终相同,故内能增量相同

解析:外界大气压力对水银做功,使水银进入试管内,大气压力对水银做的功一部分增加了管内水银的重力势能,另一部分增加了水银的内能.由于A管中的水银重心高,故A管中水银的重力势能大,所以A管中水银内能的增量小.

答案:B

试题详情

7.为研究影响家用保温瓶保温效果的因素,某位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热水,先测量初始水温,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测量末态水温.改变实验条件,先后共做了6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序号
瓶内水量
(mL)
初始水温
(℃)
时间(h)
末态水温
(℃)
1
1000
91
4
78
2
1000
98
8
74
3
1500
91
4
80
4
1500
98
10
75
5
2000
91
4
82
6
2000
98
12
77

下列研究方案中符合控制变量方法的是( )

A.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

B.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2、4、6次实验数据

C.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2、3次实验数据

D.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4、5、6次实验数据

解析:在研究两个以上的物理量间的关系时,常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先保持其中一个或几个物理量不变,来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本题中在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关系时,在保持初始水温不变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瓶内水量,看水末态温度的变化.

答案:A

试题详情

6.有甲、乙两种气体,如果甲气体内分子平均速率比乙气体内分子平均速率大,则( )

A.甲气体温度,一定高于乙气体的温度

B.甲气体温度,一定低于乙气体的温度

C.甲气体的温度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乙气体的温度

D.甲气体的每个分子运动都比乙气体每个分子运动的快

解析:A项认为气体分子平均速率大,温度就高,这是对气体温度的微观本质的错误认识,气体温度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而分子的平均动能不仅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还与分子的质量有关.本题涉及两种不同气体(即分子质量不同),它们的分子质量无法比较.因而无法比较两种气体的温度的高低.故A、B错,C正确,速率的平均值大,并不一定每个分子速率都大,故D错.

答案:C

试题详情

5.如图9所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支灵敏温度和一根气针,另一端有个用卡子卡住的可移动胶塞.用打气筒慢慢向容器内打气,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这时读出温度计示数.打开卡子,胶塞冲出容器口后( )

图9

A.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B.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C.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D.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解析:打开卡子,胶塞冲出容器口,密封气体体积增大,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少,同时温度计示数变小,温度降低.

答案:C

试题详情

4.如图8所示,绝热隔板K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K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两部分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ab.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可忽略.现通过电热丝对气体a加热一段时间后,ab各自达到新的平衡( )

图8

A.a的体积增大了,压强变小了

B.b的温度升高了

C.加热后a的分子热运动比b分子热运动更剧烈

D.a增加的内能大于b增加的内能

解析:a气体受热膨胀,通过活塞压缩气体b,对b做功,气体b体积减小,由热力学第一定律,b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则b气体压强增大,最终达到平衡时,a气体和b气体压强相等,而a气体体积变大,所以a气体的温度大于b气体的温度,所以B、C、D选项正确.

答案:BCD

试题详情

3.1 g 100 ℃的水与1 g 100 ℃的水蒸气相比较,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的平均动能与分子的总动能都相同

B.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分子的总动能不同

C.内能相同

D.1 g 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 g100 ℃的水蒸气的内能

解析: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因而在相同的温度下,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又1 g水与1 g水蒸气的分子数相同,因而分子总动能相同,A正确,B错误.当从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的过程中,分子距离变大,要克服分子引力做功,因而分子势能增加,所以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00 ℃水蒸气的内能,C错误,D正确.

答案:AD

试题详情

2.分子间的势能与体积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物体的体积增大,分子间的势能增加

B.气体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的势能减小

C.物体的体积增大,分子间的势能有可能增加

D.物体体积减小,分子间的势能增加

解析:分子间距离rr0的时候,分子间势能最小.对A:若在r<r0内体积增大,则分子势能减小,故A错;对B、C:若在r>r0内,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增大,故B错,C对;对D:若在r<r0内体积减小,分子势能增大,故D不对.

答案:C

试题详情

1.两个分子甲和乙相距较远(此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设甲固定不动,乙逐渐向甲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整个过程中( )

A.分子力总是对乙做正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总是减小

B.乙总是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总是增加

C.先是乙克服分子力做功,然后分子力对乙做正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是先增加后减小

D.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然后乙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先减小后增加

解析:当分子相距足够远时,没有相互作用力,在从远处逐渐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先表现为引力,距离为某一值时,分子力为零;再靠近,则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因此,在两个分子逐渐靠近的过程中,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势能减小;然后斥力做负功,即乙克服分子力做功,势能增加.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