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班氏试剂鉴别健康人的下列四种液体,出现红黄色沉淀的是 ( )
A.血清 B.唾液 C.胃液 D.尿液
4.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将斐林试剂直接加入还原糖溶液中,即可产生砖红色沉淀
B.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视野中有的细胞清晰,有的细胞模糊,其原因最可能是切片厚薄不均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为了杀死细胞
D.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时,需将提取的DNA丝状物溶于酒精
3.下列有关实验及显色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有 ( )
A.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B.沸水浴条件下,脱氧核苷酸与二苯胺发生作用呈现蓝色
C.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D.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2.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的组合中,视野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 )
①目镜10× ② 物镜10× ③目镜16× ④物镜40×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
|
待测物质 |
检测试剂 |
预期显色结果 |
① |
DNA |
甲基绿 |
红色 |
② |
脂肪 |
苏丹Ⅲ |
橘黄色 |
③ |
淀粉 |
斐林试剂 |
蓝色 |
④ |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
紫色 |
A. ①③ B.② ③ C.①④ D.②④
(四)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载坡片……
资料二:全班20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表(注:各小组计数50个细胞,实验条件与观察计数方法相同)
细胞周期 |
间
期 |
分
裂 期 |
||
前期 |
中期 |
后期和末期 |
||
实验小组1计数细胞个数 |
43 |
4 |
1 |
2 |
实验小组2计数细胞个数 |
44 |
3 |
0 |
3 |
…… |
…… |
…… |
…… |
…… |
全班计数细胞个数 |
880 |
67 |
18 |
85 |
计数细胞总数 |
1 000 |
|||
各时期细胞数的百分比 |
88.0 |
6.7 |
1.8 |
3.5 |
(1)请改正“资料一”中的3处错误。__________
(2)若已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12.0h,请根据“资料二”,在答题卡上的饼状图中表示出间期、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和末期所占的时间(单位:h,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有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短,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差。因而对整个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有___________。
①取材时间 ②根尖培养温度 ③解离时间长短 ④载玻片厚度
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 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
答案及其解析:(1)将“5cm”改成“2-3mm”;实验操作步骤应改为先漂洗后染色;将“盖上载玻片”改成“盖上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
(2)见下图 (3)①②③⑤⑥
4、单元测试题目
(三)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二)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cm。
(一)解离:剪取洋葱根尖5cm,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1.实验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密切关系。
2.实习方法 设计实验→制作小生态瓶→每天观察→记录
注意:(1)生态瓶必须密封、透明
(2)生态瓶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
1.颜色反应总结
待鉴定物 |
使用试剂 |
颜色反应 |
待鉴定物 |
使用试剂 |
颜色反应 |
淀粉 |
碘 |
蓝色 |
DNA |
甲基绿 |
绿色 |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班氏) |
砖红色沉淀 |
RNA |
吡罗红 |
红色 |
脂肪 |
苏丹Ⅲ 苏丹Ⅳ |
橘黄色 红色 |
CO2 |
澄清Ca(OH)2 溴麝香草汾蓝水溶液 |
变浑浊 蓝变绿再变黄 |
蛋白质 |
双缩脲 |
紫色 |
酒精 |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
灰绿色 |
线粒体 |
健那绿 |
蓝绿色 |
染色体 |
碱性染料 |
深色 |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
(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
1.高倍镜的使用时注意
(1)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
(2)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试验有关事项
(1)色素分离和提取的原理经常考察,易混淆。
(2)在研磨时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是有助于研磨。过滤时用的是单层尼龙布。
(3)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4)研磨要迅速、充分。 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 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 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
(6)放置滤纸时,滤液细线必须在层析液上面。
|
1.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由溶液和溶液组成,但二者有如下三点不同:
(1)溶液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其浓度为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其浓度为;双缩脲试剂中溶液(双缩脲试剂A)的浓度为,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为。
(2)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溶液,它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反应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的紫色反应。而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3)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先反溶液和溶液混合(将滴溶液滴入溶液中),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溶液(2mL),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3~4滴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2.影响酶活性的几个相关曲线。
①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它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它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下图①所示。
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度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如下图②所示。
③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④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总结:酶的催化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过酸过碱,高温能够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使酶失活。
|
设计实验
1、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题按能力要求可划分为四大题型:(1)实验分析题型--根据提供的实验方案,分析其中的步骤、现象、结果,作出解答。(2)实验方案的纠错或完善题型--对实验方案中的错误或不完善处,进行改正、补充,使实验方案趋于完善。(3)实验设计题型(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4)实验有关的综合类题型--以实验为背景,主要涉及代谢、遗传和生态相关知识。
所有实验设计的主要问题就是“六依托”,即细心审题、原理分析、材料分析、变量分析、结果分析和正确表达。
不管哪种类型的实验都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对照原则,这要求遵循:
(1)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因子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因子对应观察一个反应因子。
(2)设立对照原则,通过设立对照可消除无关因子对结果的影响,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亦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假如用两个试管,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了说服力。
(2)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2.实验设计的具体方法
实验设计往往是解答实验题的难点,但只要理清思路,找准方法和突破口,也能化难为易。实验的设计可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进行。
(1)首先确定实验目的,并对其去粗取精,提炼要点,确定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2)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要做到对原理理解透彻-----是实验设计的依据
理解实验原理对实验设计的重要作用,每一个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确定、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的安排都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是有其实验原理作为依据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预期也是依据实验原理而作出的。
(3)根据实验原理,对照实验目的,通过初步分析,在头脑中搜寻教材上或曾做过的实验模型,初步形成大致方案,实验设计大多与单因子变量和对照实验有关。
(4)结合实验所给的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简便性原则),开始草拟具体步骤方案,设计具体步骤后,要顺藤摸瓜,通过实验结果(现象)的判断,分析综合得出实验结论。
(5) 回归检验。
看看自己设的实验是否存在科学性原则,紧扣实验原理来进行分析;是否有遗漏的地方;是否还有其它可能性存在,即检验实验的严密性、科学性问题。实验设计的检验过程最终应该对照实验原理,回归实验目的。
(6)实验设计中反应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生物实验设计中,反应变量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个科学实验的结论都是从反应变量所表现出的数量、质量或状态的事实中推导或分析出来的。生物实验中很多反应变量就是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时,应该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确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反应变量。
同时,对其他无关变量或非研究变量应进行控制。对变量的控制所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反应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对照的建立,达到对变量的控制,这是生物实验设计的灵魂。
|
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作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所以本题应该选A。
2.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 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 )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必修一第二章三大物质鉴定,较易。“用非酶法处理”,给出信息:不考虑外加物质(蛋白质)影响;双缩脲试剂颜色反应检测蛋白质,斐林(或班氏)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糖选出糖蛋白。
3.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 )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答案 B
解析:为了排除本来空气中的氧气的干扰,所以要求整个装置是无氧状态,这样才可以以好养细菌的聚居地来确定叶绿体是否放出氧气;叶绿体在进行光和作用的时候才能够放出氧气,故需要设置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照和以CO2做原料,故答案是B.
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 ( )
A.具有双层膜 B.呈绿色带状
C.内部有许多基粒 D.呈绿色椭球形
答案 D
解析:黑藻叶绿体呈绿色椭球形;水绵叶绿体呈绿色带状。
5.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甲基绿染色可使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绿色
答案 B
解析:通过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来分离各种色素故A项正确。C项,在观察叶绿体时,先低倍镜发现观察对象,然后再还高倍镜,D项甲基绿使DNA呈绿色,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所以D项正确。用低倍镜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6.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I、II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请回答: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
(1)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a管呈蓝色,与a管相比c管的颜色更___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A中标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2)在b、d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后,b管呈砖红色,与b管相比d管的颜色更___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从第X天开始,曲线I将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减慢)下降的趋势,曲线II将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减慢)上升的趋势。
答案(1)浅、淀粉、I;(2)深、还原糖、II;(3)加快、加快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还原糖及淀粉的颜色反应及植物的激素调节的内容。题干指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香蕉逐渐变甜”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淀粉类物质转化成了还原糖,因此在(1)、(2)两问中可以很容易的作答。而(3)问中考察了乙烯的作用:促进果实成熟,即可以加快淀粉转化成还原糖的过程,从而也可以很容易作答。
7.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min)、中等运动(步行2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min)后,立即分别想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运动状态 |
安静 |
中度运动 |
剧烈运动 |
实验前pH |
6.1 |
6.1 |
6.1 |
实验后pH |
5.9 |
5.6 |
5.3 |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 。
(2)该实验的原理是 。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越大, 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得出结论: ,从而验证以上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分解三大营养物质是 ,人体细胞糖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的细胞器是 。
答案(1)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 CO2 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 的浓度增加。
(2)CO2 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 pH 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 CO2 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 pH 不同,通过测定水 pH 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 CO2 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 CO2浓度增加
(4)糖类 脂肪和蛋白质 线粒体
解析: 实验假设的正确与否并不影响实验过程和结果,但实验假设的提出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某种现象所提出的一种解释,所以还是需要一定科学依据的。 要注意实验原理中知识的相关性。如运动状态不同,呼吸强度不同,产生的 CO2浓度不同,最终导致水中的 pH的不同。 人体通常情况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可通过无氧呼吸来弥补供能的不足。但人体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而没有 CO2,且题目中强调的是产生 CO2 的细胞器。
8.在完成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2份资料。
资料一:一份“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