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5907  365915  365921  365925  365931  365933  365937  365943  365945  365951  365957  365961  365963  365967  365973  365975  365981  365985  365987  365991  365993  365997  365999  366001  366002  366003  366005  366006  366007  366009  366011  366015  366017  366021  366023  366027  366033  366035  366041  366045  366047  366051  366057  366063  366065  366071  366075  366077  366083  366087  366093  366101  447090 

1.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b、c的相对高度为500米  B.b点能看到m点

C.mn为空中索道    D.a地可能形成瀑布

试题详情

2、对“精神的虐杀”如何理解

[点拨]“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当时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表面上看来,我折断、踏扁的只是一个风筝,可受到伤害的是弟弟那纯洁无邪的心灵。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小弟对风筝着迷,自己肯动脑筋去做,本是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我却横加阻拦,不仅折断了蝴蝶风筝的一支翅骨,还掷在地下踩扁,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精神的虐杀”又是什么?

试题详情

1、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点拨]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应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似乎不可理解。但是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要想正确理解此句,联系文章主题便知道本文是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而“我”作为兄长恰恰扮演了虐杀者的角色,不许小弟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现在想来,游戏之于孩子实是天性使然。更为悲哀的是时过境迁,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心情更加沉重。鲁迅先生有着严肃的自省意识,并不因为当初的行为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

试题详情

17、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试题详情

15、选文是以               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试题详情

14、结合上下文简要描述一下(11)段画线句子中“犹豫”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

试题详情

13、“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试题详情

12、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