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将待检液用______酸化,再加入______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有_______存在。若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则应先加入_______溶液以除去SO。
|
CO2 |
SiO2 |
类别 |
酸性氧化物 |
酸性氧化物 |
晶体类型 |
分子晶体 |
原子晶体 |
熔沸点 |
低 |
较高 |
化学性质 |
CO2+H2OH2CO3 |
不与水反应,也不溶于水 |
CO2+2NaOHNa2CO3+H2O CO2+NaOHNaHCO3 CO2+CaOCaCO3 |
SiO2+2NaOHNa2SiO3+H2O SiO2+CaOCasiO3 |
|
|
|
SiO2+4HFSiF4↑十2H2O |
联系 |
Na2SiO3+CO2+2H2OH4SiO4+Na2CO3 H4SiO4SiO2+2H2O |
|
碳 |
硅 |
原子半径 |
相对较小 |
相对较大 |
单质晶体类型 |
原子晶体(金刚石) |
原子晶体 |
单质熔点 |
熔点很高 |
比金刚石稍低 |
氧化物化学式的意义 |
CO2可表示二氧化碳的分子组成 |
SiO2不能表示二氧化硅的分子组成,仅表示二氧化硅中硅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 |
相应酸的特点 |
H2CO3为液态酸 |
H2SiO3、H4SiO4均为固态酸 |
34. (10分)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
(1)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6分)
|
苏州 |
徐州 |
面积 |
8848平方千米 |
11258平方千米 |
地理位置 |
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 |
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以北 |
地形区 |
|
|
气候类型 |
|
|
农业地域类型 |
|
|
(2)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2分)
(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2分)
33. (15分)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资料一: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资料二: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资料三: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 、 、 等。(3分)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2分)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多选题,填选项字母)。(3分)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3分)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4分)
32.(9分)读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力现状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粮食高产区分布的特点。(3分)
(2)在陕北发展中为了实现人地和谐,简答以下方面的措施。(6分)
人口方面 ;
农业上 ;
资源与生态上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回答29--30题。
29.前30名城市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A.湘、粤、闽 B.苏、皖、鄂
C.京、辽、鲁 D.沪、浙、赣
30.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A.城市建筑 B.旅游资源 C.风俗习惯 D.生态环境
下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7-28题。
27.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28.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采用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模型试验,可以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合理性。下表为降水量在60mm/30分钟时,“不同植被覆盖率林草措施减流减沙效益”表。读表回答25--26题。
植被覆盖率 (%) |
径流量 (mm/30分钟) |
入渗量 (mm/30分钟) |
产沙总量 (g) |
减流效益 (%) |
减沙效益 (%) |
100 |
9.77 |
50.23 |
0.85 |
80.78 |
99.30 |
85 |
20.46 |
39.54 |
1.52 |
59.75 |
98.77 |
70 |
27.31 |
32.69 |
4.34 |
46.27 |
96.48 |
60 |
38.24 |
21.76 |
24.11 |
24.77 |
80.41 |
40 |
41.91 |
18.09 |
57.29 |
17.53 |
53.45 |
20 |
42.44 |
17.56 |
88.75 |
16.51 |
27.89 |
0 |
50.83 |
9.17 |
123.07 |
0 |
0 |
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径流产生量随植被覆盖率增大而增大
B.径流产生量随入渗量减少而增大
C.产沙总量随入渗量增大而增大
D.入渗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小而增大
26.在植被覆盖率变化幅度相同条件下,同时对减流减沙效益影响均较大的植被覆盖率变化
范圈是
A.20%-40% B.40%-60% C.60%~70% D.70%~85%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