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8207  368215  368221  368225  368231  368233  368237  368243  368245  368251  368257  368261  368263  368267  368273  368275  368281  368285  368287  368291  368293  368297  368299  368301  368302  368303  368305  368306  368307  368309  368311  368315  368317  368321  368323  368327  368333  368335  368341  368345  368347  368351  368357  368363  368365  368371  368375  368377  368383  368387  368393  368401  447090 

4.解释下列加粗词。

(1)其邻人之父亦云

(2)其父曰

(3)马无故亡而入胡

(4)暮而果大亡其财

(5)此何遽不为福乎

(6)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7)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8)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9)暮而果大亡其财

(10)胡人大入塞

试题详情

3.解词。

庇护:

较量:

凯歌:

爱慕虚荣:

试题详情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试题详情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赫拉( ) 庇护( ) 饶头( ) 爱慕( )

喇叭( ) 粘住( ) 较量( ) 何遽( )

堕落( ) 坠落( ) 折髀( ) 引弦( )

腿跛( ) 瘸腿( ) 塞翁( ) 凯歌( )

尊重( ) 雕像( )

试题详情

(二)“以”的用法:A.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来”,例如:“无物以相之”。(2)表因果,相当于“因为”,例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相当于“而”,例如:“由山以上五六里。”“夷以近。”“随以止”。

          B.介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可译为“由于、因为”。

[资料窗]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68),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祜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6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但因新法遭保守派反对,终被罢相。卒谥文。他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关于褒禅山:据安徽省含山县县志记载,褒禅山也叫华山,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成条形。其西原名华山,为慧空禅院的所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又名兰陵山。今统谓之褒禅山。华阳山有前后二石洞,称华阳洞。其后洞为王安石所游之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后洞究竟有多深?通向何处?至今还没有人走到底,得出答案。

试题详情

译文:再说,所谓文章,(是)一定要有益于社会罢了;所谓修辞,(就)好像器具上面的雕刻和绘画,如果(光是)花巧而且华丽,不一定适合使用;如果适合使用,也不一定花巧而且华丽。总之,以适合使用为根本,以雕刻绘画作为它的修饰罢了。不适合使用,不是制造器具的本意;不加以修饰,那就不能像这样(不成器)吗?不是的。但修饰也不是可以不顾的,(只要)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就可以了。

主要观点:文章要以内容为第一,但也不能不顾形式。

[补充知识点]

1.词类活用:A.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舍”,为定居。“名之曰褒禅”,“名”

       为“命名”。

      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不能穷也”,“穷”为“走到尽头”。“后世之谬其传”,“谬”为“弄错”。“火尚足以明”“明”为“照亮,照明。”

      C.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传”为“流传下来的文字”。

2.古今异义:A.“非常之观”中“非常”古义为不同平常,不是一般动宾或动补短语;今义为特别,副词。

      B.“至于幽暗昏惑……”中“至于”古义为到达,达到,动词;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件事,关联词。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学者”古义为读书人,求学的人,偏正短语;今义为有专门学问的人,名词。

3.特殊句式:A.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B.省略句:(1)余这为尚足以入(之)。(省宾语)

           (2)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3)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4.整理“之”,“以”的用法:(一)“之”的用法:A.助词,(1)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例如:“余之力尚足以入”、“华山之阳”、“此余之所得也”。(2)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无意义,只取独主谓短语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句子中的一个成份,例如:“古人之观于天地……”“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代词,代人、事、物,例如:“入之甚寒”。代洞穴。“无物以相之。”代行动。

试题详情

4.A.探寻,寻求,动词。B.寻找,动词。C.索要,动词。D.请求,恳求,动词。(此题

 无答案)

试题详情

3.A.碑文,名词。B.刻在碑上的字,名词。C.刻在核舟底上的字,名词。D.文章,名

 词。E.掩示,动词。答案为E。(从词性角度考虑。)

试题详情

2.A.命名,动词。B.命名,起名,动词。C.作名字,动词。D.名义,名词。答案为D。

试题详情

8.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补充:

其还可以作表领属的代词,译为“他的”,“它的”,“自己的”(包括复数)。例如: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其”意为他的。2.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3.品其名位,尤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以上两句的“其”可译为“自己的”。

其作副词时除表反问语气还可表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1.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2.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其还可用作连词。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以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