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8787  368795  368801  368805  368811  368813  368817  368823  368825  368831  368837  368841  368843  368847  368853  368855  368861  368865  368867  368871  368873  368877  368879  368881  368882  368883  368885  368886  368887  368889  368891  368895  368897  368901  368903  368907  368913  368915  368921  368925  368927  368931  368937  368943  368945  368951  368955  368957  368963  368967  368973  368981  447090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统治、马木路(鲁)克、包税制以及法国与英国对埃及的入侵等。
2.认识到阿里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教学中要讲清“马木鲁克”、包税制等重要历史概念。
2. 要比较全面地让学生知道阿里改革的背景,并且应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埃及封闭落后状况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形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
 
 
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1.简述阿里改革在土地、税制、发展经济以及政治体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2.认识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1.指导学生用列表的形式呈现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2.教师通过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们对阿里改革的不同评价,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科学地认识和评价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学会全面评价改革的结果。
 
 

[史论共享]

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发展。改革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更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此时,埃及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但实际上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它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试题详情

2.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和发展。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使得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宗教改革所形成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尼德兰革命以及此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是以新教为政治旗号。宗教改革还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卡尔文教在日内瓦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未来资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试题详情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
2.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
 
1. 指导学生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关系,以及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2.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认识到改革必须注意精兵简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3.向学生介绍史学界对庆历新政失败原因的不同看法。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2.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3.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1.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按“富国”、“强兵”、“育才”三个方面列成简表,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2.教师通过史料来加深学生对王安石变法每项改革措施出台的目的、具体内容、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的认识。
3.指导学生从“改革与发展”的角度,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王安石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在当时和后世引起的争议较大?

[史论共享]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青苗法、募役法的推行,使财政收入增加;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王安石变法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如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试题详情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试题详情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3.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1.勾画政权变迁示意图,简要交代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建立政权、冲突斗争不断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意义和进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北魏的社会矛盾及其表现,使学生认识到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从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和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两方面来考虑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条件。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3.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1.帮助学生将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引导学生概括两个阶段的改革在侧重点上的不同之处。
2.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项目、措施、成效等方面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依时间顺序排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培养其横向与纵向归纳的能力。
3.依托地图进行“迁都洛阳”的教学,注意教学的叙事性,在调动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感悟孝文帝的意志和睿智。
4.教学“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简练地概括,另一方面可就“改汉姓、易服装”等话题从“当时与当今、理智与感受”的角度展开讨论和对话。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简要探讨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改革社会习俗等措施的不同作用。
2.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3.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1.引导学生先从具体措施入手分别分析各自的作用,再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归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揭示一种由分到合的思维过程。
2.援引包括图片在内的史料,通过对史料的解释、描述和历史想象来论证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揭示史论结合、再现历史的学习方法。
3.可以援引学术界评价孝文帝改革的争鸣性意见,组织学生的辩论活动。
4.引导学生将孝文帝改革置于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历史长河里进行评价,设计一些开放性话题,帮助学生认识民族融合和文化征服的价值。

[史论共享]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断。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

试题详情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大事名称。
3.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1.运用经济实物图、历史形势图等资料,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简要地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2.简明扼要地列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主要改革的名称即可,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商鞅变法不是孤立的发生在一个诸侯国的事件。
3.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建构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时势造英雄”。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1.帮助学生以列表的形式,将商鞅变法的内容予以整体的呈现,再作分解和说明。
2.援引一些故事和图片(例如砖画“奖励耕织”、“废井田”等),设计若干角色情境(例如“假设你是秦的商人,你会遇到哪些麻烦”),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变法的具体措施。
3.引导学生从变法的过程、涉及的领域、性质、成效以及战国时期系列变法的比较视野里,讨论和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4.组织学生谈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个性化理解。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1.制作“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一览表”,引导学生逐项阐述这些变法措施的作用,再做整体的概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领域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结合背景和与制度变革相关的内容,阐述商鞅变法的性质。
3.通过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崛起的事实,并运用一些史料来论证商鞅变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史论结合的方法。
4.讲述商鞅个人的成败遭遇,一方面辨明商鞅之死与商鞅变法成功的区别,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难,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史论共享]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还形成了全国皆军、惟军为荣的尚武精神。但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实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试题详情

17.如图所示,已知在矩形ABCD中,AB=1,BC=a(a>0),PA⊥平面AC,且PA=1.

(1)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写出点PBD的坐标;

(2)问当实数a在什么范围时,BC边上能存在点Q

使得PQQD

(3)当BC边上有且仅有一个点Q使得PQQD时,

求二面角Q-PD-A的大小.

试题详情

16.如图,三棱锥P-ABC中, PC平面ABC,PC=AC=2,AB=BC,D是PB上一点,且CD平面PAB.

    (I) 求证:AB平面PCB;

    (II) 求异面直线AP与BC所成角的大小;

    (III)求二面角C-PA-B的大小的余弦值.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