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8851  368859  368865  368869  368875  368877  368881  368887  368889  368895  368901  368905  368907  368911  368917  368919  368925  368929  368931  368935  368937  368941  368943  368945  368946  368947  368949  368950  368951  368953  368955  368959  368961  368965  368967  368971  368977  368979  368985  368989  368991  368995  369001  369007  369009  369015  369019  369021  369027  369031  369037  369045  447090 

2、赏析《有的人》。

试题详情

  有 的 人

              臧克家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美文欣赏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活动目的

1、认识“诗”这种文体。

试题详情

本教材共由五部分组成,包括美文欣赏、理解方向、朗诵指南、朗诵擂台、我的收获五部分。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诗歌”这种文体及其特点,初步掌握“诗歌”的朗诵方法。

试题详情

重点:感知“诗歌”这种文体,学习“诗歌”的文体特点。

难点:练习朗诵《有的人》,初步把握“诗歌”的朗诵方法。

试题详情

4、结合《有的人》朗诵练习,把握“词”的朗诵方法。

试题详情

3、根据“诗歌”的特点,练习朗诵。

试题详情

2、赏析《有的人》,初步感知“诗歌”的朗诵特点。

试题详情

1、认识“诗歌”这种文体,了解其特点。

试题详情

43.(8分)“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从文化对个人的影响角度,谈谈《如果……》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试题详情

42、(16分)情境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情境二: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情境三: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