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8931  368939  368945  368949  368955  368957  368961  368967  368969  368975  368981  368985  368987  368991  368997  368999  369005  369009  369011  369015  369017  369021  369023  369025  369026  369027  369029  369030  369031  369033  369035  369039  369041  369045  369047  369051  369057  369059  369065  369069  369071  369075  369081  369087  369089  369095  369099  369101  369107  369111  369117  369125  447090 

3. 官能团的消除

⑴通过加成反应消除不饱和键。

⑵通过消去反应或氧化反应或酯化反应等消除羟基(-OH)

⑶通过加成反应或氧化反应等消除醛基(-CHO)

试题详情

2.碳链的增减

(1)增长碳链的方法:①卤代烃与金属钠反应;②烷基化反应;③C=O与格式试剂反应;④通过聚合反应;⑤羟醛缩合;⑥烯烃、炔烃与HCN的加成反应;⑦卤代烃在醇溶液中与NaCN的取代反应;⑧有机铜锂与卤代烃的反应。

(2)缩短碳链的方法:①脱羧反应;②烯烃的臭氧分解;③烯烃、炔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④苯的同系物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⑤烷烃的催化裂化。

试题详情

1.官能团的引入和转换

(1)C=C的形成: ①一元卤代烃在强碱的醇溶液中消去HX;②醇在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消去H2O;③二元卤代烃在锌粉存在的条件下消去X2;④烷烃的热裂解和催化裂化。

(2)C≡C的形成: ①二元卤代烃在强碱的醇溶液中消去两分子的HX;②一元卤代烯烃在强碱的醇溶液中消去HX;③实验室制备乙炔原理的应用。

(3)卤素原子的引入方法: ①烷烃的卤代(主要应用于甲烷);②α-H的卤代(红磷做催化剂);③烯烃、炔烃的加成(HX、X2);④芳香烃与X2的加成;⑤芳香烃苯环上的卤代;⑥芳香烃侧链上的卤代;⑦醇与HX的取代;⑧烯烃与HO-Cl的加成。

(4)羟基的引入方法: ①烯烃与水加成;②卤代烃的碱性水解;③醛的加氢还原;④酮的加氢还原;⑤酯的酸性或碱性水解;⑥苯氧离子与酸反应;⑦烯烃与HO-Cl的加成。

(5)醛基或羰基的引入方法:①烯烃的催化氧化;②烯烃的臭氧氧化分解;③炔烃与水的加成;④醇的催化氧化。

(6)羧基的引入方法:①丁烷的催化氧化;②苯的同系物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③醛的催化氧化;④酯的水解。⑤-CN的酸性水解;⑥肽、蛋白质的水解;⑦酰氨的水解。

(7)酯基的引入方法:①酯化反应的发生;②酯交换反应的发生。

(8)硝基的引入方法:硝化反应的发生。

(9)氰基的引入方法:①烯烃与HCN的加成;②炔烃与HCN的加成;③卤代烃与CN-的取代。

(10)氨基的引入方法:①-NO2的还原;②-CN的加氢还原;③肽、蛋白质的水解。

试题详情

烃及烃的衍生物相互转化的实质是官能团之间的转变:

试题详情

①原理正确、原料价廉;②途径简捷、便于操作;③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试题详情

29.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14分)

1-5 BCBAB  6-10 DCDAC  11-15 CDCAB 16-20 CABBA 21-25 CDDAA

26[答案]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合理性。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2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4分)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2分)

27[答案]A、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和迫切要求。(4分)

B、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4分)

C、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4分)

28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2)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

(3)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
 
 
 
 

来源: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试题详情

28.(32分)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运动轨迹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衰败,企业需要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2分)

   

试题详情

26.辨析题

     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

     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12分)

试题详情

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回答29-30题。

16.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辨证发展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药物的配伍禁忌问题启示我们A

  ①应该在普遍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 

②应该客观地认识事物在联系中的性质和作用

③应该摒弃那种控制条件研究事物的方法 

④应该摒弃那种分门别类研究事物的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9.“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中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20.《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谭,雁去而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网]
B.意识来源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具有先行后续的属性
D.主观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选择性

2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C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新事物的成长需要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图3中两个市场调查员对同一地区的调查之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由

D1反映客观世界的侧重点的不同决定的

2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主动创造性的不同决定的

3是否如实反映客观对象决定的

4是否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决定的

A. 12  B. 3 4  C. 1 3  D. 24www

23.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

24. 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

25.在美学中,总要谈到“移情”现象,即“情景交融”。比如人们高兴的时候仿佛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也跟着点头,悲伤的时候,又雨如泪,风如烟。“移情”的说法

A.是唯物主义观点,因为它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象

B.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它主张物质世界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为它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属于不可知论,因为它表明了人脑总是不能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