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广东09届达濠华侨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11分)已知粗铜中含有少量的锌、铁、银、金等金属和少量矿物杂质(与酸不不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条件下用以硫酸铜溶液为电解液,用电解的方法实现了粗铜的提纯,并对阳极泥和电解液中金属进行回收和含量测定。
步骤一:电解精制:
请回答以下问题:
电解时,粗铜应与电源的 极相连。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电解过程中,硫酸铜的浓度会 (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步骤二:电解完成后,该小组同学按以下流程对电解液进行处理:
(1)阳极泥的综合利用:
稀硝酸处理阳极泥得到硝酸银稀溶液,请你写出该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残渣含有极少量的黄金,如何回收金,他们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了一些有关金的知识,以下是他们获取的一些信息:
序号 |
反应 |
平衡常数 |
1 |
Au + 6HNO3(浓)= Au(NO3)3 + 3NO2↑+
3H2O |
<<
1 |
2 |
Au3+ + 4Cl-
= AuCl4- |
>>1 |
从中可知,金很难与硝酸反应,但却可溶于王水(浓硝酸与盐酸按体积比1∶3的混合物),请你简要解释金能够溶于王水的原因:
(2)滤液含量的测定:
以下是该小组探究滤液的一个实验流程:
则100mL滤液中Cu2+ 的浓度为 mol·L-1 ,Fe2+的浓度为 mol·L-1
答案.. (11分)步骤一:正 (1分);Cu2++2e = Cu (1分);变小(1分)
步骤二:(1)3Ag + 4H+ + NO3- = 3Ag+ + NO↑+ 2H2O(2分);浓盐酸含有大量氯离子,Au3+ 离子与氯离子形成稳定的AuCl4-离子,使反应2平衡向右移动,则金溶于王水中。(2分)
(2)0.5 (2分);0.1(2分)
11.(深圳市沙头角中学2009年高三1月测试题) 电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能量来源,
各式各样电池的发展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下列有关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锌锰干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碳棒变细
B.氢氧燃料电池可将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
C.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氢气在负极被氧化
D.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是高纯度的二氧化硅
10.(广东09怀集一中高三月考化学试卷一)如图所示:pH=a的某电解质溶液,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
< a,则该电解质可能是
A.NaCl B.CuSO4
C.NaOH D.K2SO4
9.(广东09怀集一中高三月考化学试卷一)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银器表面在空气中因电化学腐蚀渐渐变暗
B.当镀锌铁制品的镀层破损时,镶层仍能对铁制品起保护作用
C.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可将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以保护它不受腐蚀
8.(广东09怀集一中高三月考化学试卷一)如右图所示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从铜片上流出
B.铜片上产生气泡
C.负极上发生了还原反应 D.锌片是原电池的正极
7.(惠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 )某溶液含有NaCl和H2SO4两种溶质,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用石墨作电极电解该混合溶液时,根据电极产物,可明显地分为二个阶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阴极始终只析出H2 B.阳极先析出Cl2,后析出O2
C.电解的最后阶段是电解水 D.溶液的pH不断增大,最后pH大于7
6.(惠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 )铜板上铁铆钉处的吸氧腐蚀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
B.此过程中还涉及到反应:4Fe(OH)2+2H2O+O2=4Fe(OH)3
C.此过程中铜并不被腐蚀
D.此过程中电子从Fe移向Cu
5.(惠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如图a、b、C.d均为石墨电极,通电进行电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a的电极反应为:4OH--4e-=O2↑+2H2O
B.电解时向乙中滴入酚酞试剂,C电极附近变红
C.向乙中通人适量HCl气体溶液组成可以恢复
D.当b极有64gCu析出时,C电极产生2g气体
4、(广州市海珠区2009届高三综合测试2)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已知某镍镉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其充、放电按下式进行:Cd + 2NiOOH + 2H2OCd(OH)2 + 2Ni(OH)2
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充电时阳极反应:Ni(OH)2 -e- + OH- == NiOOH + H2O
B、充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C、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不变
D、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正极移动
3、(广州市海珠区2009届高三综合测试2)右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Na2SO4水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a和b附近分别滴加一滴石蕊试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是
A、逸出气体的体积a电极的小于b电极的
B、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C、a电极附近呈红色,b电极附近出现蓝色
D、a电极附近呈蓝色,b电极附近出现红色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