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9930  369938  369944  369948  369954  369956  369960  369966  369968  369974  369980  369984  369986  369990  369996  369998  370004  370008  370010  370014  370016  370020  370022  370024  370025  370026  370028  370029  370030  370032  370034  370038  370040  370044  370046  370050  370056  370058  370064  370068  370070  370074  370080  370086  370088  370094  370098  370100  370106  370110  370116  370124  447090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以“站在___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首先,必须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记叙经历,如“站在考场门口”:①写莘莘学子不同的神态、举止,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的差异;②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反映自己的期望和愿景;③写千万父母的等待、张望,反映可怜的天下父母心。可以抒发感情,如“站在十八岁的门口”:①哭泣--虚掷光阴、前程暗淡、愧对父母、追悔莫及;②徘徊--自暴自弃?顺其自然?另辟蹊径?重整旗鼓?③叩门--带着勇气、自制力、恒心上路。也可以发表议论,如“站在历史的门口”:①质问--青史记载的文字有多少是真实的?百姓的价值如何定位?②叩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百姓的发展环境有欠公允;③感叹--历史的博大和永恒是因为她总能千年如一日地不停息地前进,永远把自己经营到及至,把小事做到伟大;尊重世事,不作武断地判官,不作无谓地看客和谈客。还可以展开想象,如“站在古人的门口”:①在嵇康门口,兴至可入,兴尽可返,他是一个不藏心机的朋友;②在孔子门口,要敛声屏气,恭敬虔诚,他是一个有涵养能自持的师者;③在苏轼门口,可推心置腹,将疼痛诉求,他是一个医治精神创伤的良医。

[特别提示]⑴补题内容切忌空洞、大而无当,尽量切入点小,具体一些,这样容易把握。⑵多角度联想,拓展思维,可以从作文要求和提示中找到启发,如“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可以集中一种表达方法,也可以在一个话题里分别用到这四种。⑶高考命题有倡导“健康的思想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真善美”的义务,所以观点一定要把握好原则和尺度。⑷注意方法和技巧,如写记叙文类的文章,要特别讲究构思和语言;如写议论文,要特别注意观点的鲜明,结构的严谨,选例的精当,语言的齐整。

[精彩例文]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湖北考生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试题详情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特歌外,体裁不限。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给材料的命题作文,审题没有难度。材料有了明确的信息,这个翅膀可以“带我飞,给我希望。”可以“带我飞,飞向远方。”这两点是从隐形翅膀的作用这个角度讲述的,隐性的翅膀可以给我希望。还要分析作文的题目“我的隐形的翅膀”,首先,要看这个题目的限制,不是别人的隐性翅膀,而是“我”的,其次,要注意“隐性的翅膀”的比喻义,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明确,这个翅膀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因为它可以“给我希望”,带我“飞向远方”,那么这个隐性的翅膀比喻什么呢?考生可以运用边问边答的形式,展开想象,这个隐形的翅膀可以是一种精神,也可以是一种爱,具体一点说可以是爱心、坚强、勇敢、信念等。写作时,最好写成记叙文,记叙自己的隐形的翅膀给自己帮助的一件事,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自己的隐形的翅膀的作用等。

[精彩例文]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北京考生

纪伯伦说,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的确,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哪怕现在眼前一片黑暗,哪怕前路暗淡迷茫,自信这一双隐形的翅膀都会带着我们飞向梦想中的远方。

自信是成功者迈出的第一步。从前有一个潦倒的青年,他四处求职却屡屡碰壁。最后他只好到一个朋友的朋友那里寻求帮助。那个人问青年,你会打字吗?青年低下头。你有什么特长吗?青年羞赧地摇了摇头。最后那人让青年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青年匆忙地写下自己的地址,转身正要离开却被一把拽住了。那人笑着说,年轻人,你有个优点,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吗。青年一愣,字写得漂亮也是优点?希望的火光在年轻人的眼中闪动,那双隐形的翅膀正在慢慢张开。坚信自己必将有所作为,青年开始努力工作,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大仲马。如果不是自信,文艺界将会失去一位伟大的作家,失去一个敏感而真实的灵魂。正是凭借着自信这双隐形的翅膀,大仲马攀上了艺术的巅峰,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自信是使平凡蜕变成伟大的金钥匙。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至今保持着一天卖出6辆汽车的惊人纪录。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仰起充满自信笑容的脸,因为我相信,我是最棒的!正是因为吉拉德心中自信的火把一直熊熊燃烧,于是他大把地向世人抛出名片,推销自己,倾听他人,馈赠微笑,最终自信这双隐形的翅膀承载着他的梦想,伴他飞向了成功的金字塔顶。

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曾说:“没有得到你的同意,任何人都无法让你感到自惭形秽。”行走在通往明天的崎岖之路上,我们没理由不相信自己会创造奇迹。只有当你自己首先肯定了自己,你才可能点亮希望,放飞梦想。

自信是一种不在乎失败的勇敢,一种不理会排挤的微笑,一种对一切艰难险阻安之若素的从容,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定,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或许,这种伟大的信仰还蜷缩在你身体的某个角落沉睡。那么,趁现在唤醒它吧。背起你的行囊,张开这双有力的隐形翅膀,启航,飞翔!

这一双隐形的翅膀,载着我的、你的、所有人的梦想,穿越湍急的溪流,横渡荒芜的沙漠,乘风破浪,飞向心中的梦想之地,那未知的远方!

相信自己!相信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试题详情

3.意境深远

“意境”,是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简言之,就是文章中那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包含有情境性、情感性、典型性与具体性等几个要素。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到文字时,由文字传达的抽象信息便在脑海里化作了具体形象,这种具体形象的产生是作品与读者互动的结果。从文章评价的角度来说,越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像的作品--即越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景、形象和人物的情感的作品,就越有意境,这就是“意境深远”的含义。

“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而言的,是对形象更高的要求。所谓“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者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者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者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

总之,刻画一个人物,描摹一种情状,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只求其生动逼真,而不能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那么就难说这样的形象是真正的生动的形象,其“意境”也就很难说“深远”了。写景状物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等含蓄的手法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写人叙事可以虚实相间,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这都靠的是平时的功夫。

考点3:有文采

[考点解说]2009年《考试大纲》对“有文采”这一发展等级要求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保留了原有的“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两项要求,而把 “用词贴切”改为“词语生动”,把“文句有表现力”改为“文句有意蕴”。“词语生动”较“词语贴切”凸显了考纲对考生作文文采的明确要求。“文句有有意蕴”则不仅仅是“有表现力”,更是在语言“通顺”“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层的标准,也是基础等级层面上对“深刻”的更高要求。大纲的修改说明,考生在运用语言方面,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或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或句式灵活善于传递情感,或运用多种修辞表情达意文采飞扬,就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以使他们在通顺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各种语言风采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具体说来:

⑴词语生动

作文除了要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细节生动,意境深远外,还必须有生动流畅的文学语言以增强艺术感染力。用词贴切、生动、准确、简洁是对作文的起码要求。

首先,我们要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阐发的事理表达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

其次,应该以有丰富的词语作为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很难写出富有文采的文章来的。当然,光有丰富的词语还不够,还要善于运用,否则词语再丰富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再次,同一个意思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形成一种语势,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令人耳目一新。

最后,文章所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最多,表现力强,信息量大,语言的意蕴也就更为丰富。

⑵句式灵活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常见的句式有:①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②肯定句和否定句;③主动句和被劫句;④长句和短句;⑤整句和散句;⑥常式句和变式句。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语气情调也就随之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如整句(四字格等)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巧用口语,文章定显活泼之趣;缀以文言,文章自有古雅之风。

“句式灵活”,就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目的的需要,在不改变愿意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让句式呈多样性,做到在整齐中求变化,在常式中求变式,在重复中求省略,在和谐中求变化,以使行文错落参差、活泼自由与和谐流畅,从而达到文采飞扬最佳效果。

⑶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语法、修辞与逻辑,是与写作关系十分密切的三大语文知识。就语言表达而言,语法是解决通与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与不对的问题,而修辞则是解决好与不好的问题。广义的修辞包括了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表达的简明、连贯与得体以及辞格的综合运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狭义的修辞则是专指修辞格的运用。《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格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与反问八种(参见本书“修辞”专题)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就是指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才算“善于”呢?可从两大方面理解:从量上看,整篇作文是否多次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质上看,这些修辞手法是否恰到好处(该用则用),是否灵活多样(手法多变运用自如),是否富有创意(新颖不落窠臼)。如果全文仅使用一次精彩修辞,那算不上“善于使用”,因为每个人都有灵感突现的时候;同样,如果各种修辞手法贯穿始终,但大多庸俗、无聊、蹩脚,那更不属于“善于使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和高品位的“质”,才无愧于“善于使用修辞手法”。这需要我们从训练高层次的把握和驾驭语境的能力以及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入手,使修辞手法自然而然地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进入驾轻就熟、应变裕如的境地。

一篇文章的优与劣,涉及到的因素往往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上的差距。造成这种语言上的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样一个意思,用与不用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⑷文句有意蕴

“文句有意蕴”的语言高境界,是对基础等级“深刻”的一个更高要求。只有把语言的精、形式的美、意蕴的深三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文句有意蕴的更高层次,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句能围绕文章的主旨,井能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文章的内容,提高文章的立意。二是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能引起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回味。三是语言精美,言简意丰,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像税联想。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努力培养有深度的思想。可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注意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二是博览群书,使自己知识丰富,视野开阔;三是学会思考。把观察学习努力推向理性的层次,察人所未察,知人所未知。写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

锤炼语言。精心锤炼有丰厚内涵的句子。做到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催人警醒;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绘形绘声绘色;适当点缀精奋之句,写出类似于名言笛句的文句。精警之句,可为全文(或一段)立骨。我们可能已背不下《岳阳楼记》,但一定还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文章的好坏,当然不在警句的有无,但有了警句,却可为全文增色生辉。这也就是“画龙点睛”之妙。适当运用口语谐句,可使语言清新活泼,幽默风趣,时代感强。

总之,优秀的文章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不管是明白如话还是委婉含蓄,总有一些文句言简意赅,辞约旨丰。或蕴含生活哲理,人生真谛,给人以理智的启发,使人深刻地思索;或饱含深厚的情感,独特的体验,使人感悟到人生的况味,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样的文章,篇中有余意,句中有余味,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这样的文章,是最受阅卷者青睐的。

考点4:有创新

[考点解说]“有创新”,简单讲,是指文章要力求写出新意,写出个性。具体说,就是文章超过或突破常规写法,“非一般化”,“非‘旧我’”(超越“旧我”),就是“领异标新二月花”,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努力追求新颖独到的与众不同。这是高考对考生写作的最高要求。

《考试大纲》对“有创新”的具体要求有五条: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⑴见解新颖

“见解新颖”,是就作者的主张、看法、认识而言的。高考作文的见解新颖,是指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不蹈袭他人,也就是“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出美来,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老生常谈。要求我们对同一事件或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要能发掘其中最新、最有特色的内涵;要能挖掘出问题中隐含的更新、更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新颖”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出的事理--即别人只看到人所共知的,自己却看到其它角度的,这可谓之“博”;二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到的深度--即别人只看到表面,自己却看到实质,这可谓之“深”;三是于常事中看到与别人看到相反的事理--即别人按“正常”的思维想,自己却看出蕴涵在“正常”之外的意思,这可谓之“新”。

这里的“新颖”,是建立在独到、个性、深邃的基础之上的,要求与众不同而又能顺理成章,合理透彻而又能自圆其说。一篇作文,能在普通的材料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写出别人未曾想到的观点,一定能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但需要指出的是,立意中追求“见解新颖”,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之上,一定要以切题和深刻为前提,如果一味“求新”而偏离题意甚至流于怪谬,那就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了。

⑵材料新鲜

“材料新鲜”,是指写作选材时,除了要注意材料的典型、真实外,还应力避陈旧、俗气,要与当前的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力求使用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与时代感的新颖鲜活的材料。

通常,记叙文表现的是身边真实平凡的现实,议论文则以最新信息为论据,针对人们关注的话题,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要尽量避免选用大家都熟知的材料、事例,从现实生活中积极发现、挖掘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材料,或通过思考,精心比较,发现与新生活、新事物、新思想密切相关的新材料。即使是旧材料,也可赋予了时代新精神、新意识。

至于材料新鲜的方法,可落实在平时训练与临场作文中:或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或推陈出新,旧料翻新;或跨越时空,驰骋想像;或节外生枝,演绎成文;或移花接木,别具一格;或续写故事,拼接现实;或抒写独特经历,或反映时代印记等等,此亦因人视文而定,并无一定之规。

当然,这里所说的材料出新,并非是要考生挖空心思去奇思怪想,搜奇猎怪。稀奇古怪、耸人听闻的东西未必具有代表性,未必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许多古里古怪的东西往往是经过加工了的,其真实可靠方面就有问题,所以,怪异并不是“新”。选材要新鲜,但首先要真实可信,离开了真实可信的“新鲜”,那就是猎奇了。其实,说到底,作文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而要“出新”,主要还是表现在选材用材的角度上。

⑶构思新巧

“构思”,或称之为谋篇布局,是指写作者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按照写作要求及时有效地展开文章的思维活动。它是整个写作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包括选取提炼材料,酝酿确定主题,考虑人物活动及人物关系,设计情节,安排结构,以及探索最佳的表现形式等等。一篇文章,构思至关重要:结构精巧,有创新,既给文章的整体写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能使文章以自己的特色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构思新巧”,是就结构而言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应当引人入胜,以巧取胜,不落俗套。构思创新的技法很多:或巧选线索,脉络分明;或运用倒叙,设置悬念;或巧设伏笔,前后呼应;或侧面着意,烘云托月;或误会巧合,出人意料;或联想想像,放大细节;或旧瓶新酒,独出心裁;或抒情议论,串缀篇章;或卒章显志,振聋发聩;或笔锋突转,引人入胜;或借体别裁,独辟蹊径等等,应因人因文(自)制宜。

“构思新巧”,是作文创新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也是考生最能发挥创新精神的地方,我们应该充分展开想像,以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选择新的角度,新的形式,新的体裁,构思出独具慧眼,极富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来。当然,为“创新”而“创新”,以致弄出“非驴非马”的另类,这是我们所反对的。

⑷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推理”,主要针对议论文而言,求“独到”,就要能突破思维定势,善于运用比较艺术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归谬法)等,推导出与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或结果,给文章增加亮色;这里的“想像”,主要针对记叙文而言,求“独到”,就要想像大胆、奇特、独到(但不悖谬),就要创造出新颖别致(或含意深长、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高考作文,鼓励考生在推理和想像上有超常之处,鼓励创造性思维,激发考生的创造性热情和兴趣;鼓励考生对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见解,有思考,有探索,有观点,有思想。因此,我们应该对材料进行正面、侧面、反面等多角度的分析思考,选定一个恰当的切入角度,能够变换角色,体会和领悟所要表达的思想的深刻与重要,能够灵活运用象征、拟人、科幻等手法与形式,改变那种僵化死板的说教方式。

考场作文,根据话题材料进行推理想像时,要抓住两个字:一是“新”,一是“特”。“新”指的是别人都没想到而只有自己想到了,这叫以“新”取胜;“特”指的是别人想到了,但自己想的有特别之处,这叫以“特”见长。概而言之,就是我们不止一次强调过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当然,过于离谱,不切实际的推理和想像是毫无价值的,歪曲事物本质的看法和错误的观点是不能算新颖的,千万慎之。

⑸有个性色彩

“个性”,即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人的思想、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主观因素的总和。“有个性色彩”,也就是在文章中体现出的作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其类型一般有:或雄浑、劲健、豪放、壮丽,或淡雅、高远、婉约、飘逸,或质朴、平静、深沉、自然,或轻松、诙谐、滑稽、荒诞--风格之形初具,可分别谓之为做豪放派、婉约派、实力派与幽默派。

对中学生来说,其写作虽然一般还谈不上风格,但却可以形成自己的个性。有个性,就会有特色,就会有创新。其“有个性色彩”主要体现在文体选择、立意角度、结构安排、材料选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感情色彩等方面。能表现自己独特的人性感悟,能抒发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人云亦云的东西。

总之,“有创新”是一个比较宽泛、且综合性较强的标准和要求。要创新,就要调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它可以表现为:积极探索、多向思考、纵横联系、灵活多变、跨越时空、连接组合、创优择优,反对抄袭、盲从、保守、消极、自满。我们要把握整体进行创造性劳动,努力在某一项或某几项上有比较突出的体现,以求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令我们的第一读者“一见钟情”的佳文来。

试题详情

2.形象丰满

所谓“形象”,指的是记叙类文字所表现创造出来的生活图景,既指包括自我在内的人物形象,也指写景状物所描绘的景物意象。通常指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情景的画面感、形象感。所谓“丰满”,就是生动完整、具体可感,能浮现于读者的眼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

“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而言的,或者是人物形象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者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者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如此,写人则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有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状物则栩栩如生,有层次感,有立体感,有丰富的内涵。

试题详情

考点1:深刻

[考点解说]《考试大纲》关于作文发展等级的首要要求是“深刻“,可见地位之重要。“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深刻”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⑴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看待客观事物不只是停留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上,而是能找出事物内在的实质性的根本属性。纷繁芜杂的事物无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内在的本质。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有了若干这样的过程,才能达于事物的本质。

⑵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要受其特定的条件(原因)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事物发展的一定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而某种特定的结果的产生,必然基于一定的原因。进一步细分,原因又有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而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又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会由果溯因,即学会“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彻。

⑶观点具有启发性

“观点具有启发性”要求考生多关注现实生活,通过社会现象深入本质,探讨具有规律性的思想观点;多关注史例事实,通过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展示个人见解;多关注辩证的发展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背景材料的理解,概括出具有哲理性的共性认识。一般说来,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作者阐述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观点,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才会收到奖善惩恶、激浊扬清的效果,才会达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其次,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必须揭示“三理”,即揭示哲理、揭示伦理与揭示艺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观点,能引起读者理性的思考;揭示伦理,如反映高尚的亲情、友情、爱情,能为读者的人生导航;揭示艺理,能给读者以艺术上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讲“深刻”,一般指议论文字而言。使文章深刻,当然不止这三方面,但主要是这三方面。追求深刻,不是用大话、套话所能奏效的。我们应该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实践认识、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发展变化、局部整体等基本的哲学原理去看世界、辨事理。

考点2:丰富

[考点解说]《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层级中“丰富”的解说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侧重于实用类文章,内容要具体、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适合于文学类文章,“形象丰满”是就写人叙事类文章而言,写环境绘声绘色如临其境,写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意境深远”是就写景抒情类文章而言,要创造深远的意境,就需要我们有写景状物的本领,做到寓情于景,寓理于形。具体来讲:

1.材料丰富

“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这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价标准,这是针对各种文体的所有文章的要求。文章的材料,内容的充实,需要丰富的材料来支撑。就记叙性文章而言,它体现为揭示中心的人、事、景、物、情等;就议论性文章而言,它体现为旁征博引,理论引证、事实例证等;就说明性文章而言,它体现为事实例子、数字资料等。这些,都要求比较多而确切有力。但要注意,材料丰富,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是典型精当、新鲜活泼,能足以表现中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