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0177  370185  370191  370195  370201  370203  370207  370213  370215  370221  370227  370231  370233  370237  370243  370245  370251  370255  370257  370261  370263  370267  370269  370271  370272  370273  370275  370276  370277  370279  370281  370285  370287  370291  370293  370297  370303  370305  370311  370315  370317  370321  370327  370333  370335  370341  370345  370347  370353  370357  370363  370371  447090 

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物质
检验方法
H+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色。
Na+、K+
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色、浅紫色(通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钾离子焰色)。
Ba2+
能使稀H2SO4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HNO3
Mg2+
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Ag+
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 [Ag(NH3)2]+
NH4+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或有刺激性气味的NH3气体。
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开始时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色。有关反应方程式为:2Fe2+ + Cl2=2Fe3+ +
2Cl
Fe3+
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为血红色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Cu2+
蓝色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  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试题详情

2.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

①物理方法: 过滤、结晶重结晶、蒸发、蒸馏、分馏、分液、萃取、升华、渗析、溶解、盐析、洗气等。

②化学方法:

(1)加热法:混合物中混有   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分离出去,有时受热后能变为被提纯的物质。例如,食盐中混有氯化铵。

(2)沉淀法:在混合物中加入某试剂,使其中一种以沉淀形式分离出去的方法。使用该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能引入新   。若使用多种试剂将溶液中不同离子逐一沉淀,这时应注意后加试剂能将先加试剂的过量部分除去,最后加的试剂不引入新杂质。例如,加适量BaCl2溶液除去NaCl中的Na2SO4

(3)转化法:不能通过一次反应达到分离的目的,而要经过转化为其他物质才能分离,然后在将转化物质恢复为原物质。例如,苯酚中混有硝基苯时,先加入NaOH溶液后分液,再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重新生成苯酚等。注意转化过程中尽量减少被分离物的损失。

(4)酸碱法:被提纯物不与酸反应,而杂质与酸可反应,用酸作除杂试剂;被提纯物不与碱反应,而杂质与碱易反应,用碱作除杂试剂。例如,用氢氧化钠除去铁粉中的铝粉。

(5)氧化还原法:对混合物中含有还原性杂质,加入适当氧化剂使其氧化为被提纯物质;对混合物中含氧化性杂质,可加入适当还原剂将其还原为被提纯物质。例如,FeCl2中含有FeCl3,加入铁粉,振荡过滤,即可除去FeCl3而又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化学方法:加热法、沉淀法、转化法、酸碱法、氧化还原法等。

特别提醒:在解答物质提纯试题时,选择试剂和实验措施应考虑三个方面:①不能引入新杂质;②提纯后的物质成分不变;③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简单易行。

 [例1](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过滤法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混合物

B.用结晶法提纯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的KNO3

C.用蒸馏法分离乙醇和苯酚的混合物

D.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解析]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混合物。

答案:A

考点2 物质的检验

试题详情

1.物质的分离、提纯的一般原则:分离或提纯一般应遵循 “两不两易”原则,即不增加   ,不减少所需物质,所选试剂便宜易得,欲得物质易于  

试题详情

实验室五防:(1)防  (2)防   (3)防   (4)防    (5)防堵塞:

特别提醒: 为保证试剂存放安全、减少变质,常用化学试剂的保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防氧化(隔离空气):如活动金属(钠、钾)应保存在煤油里;少量白磷要在水中保存。

②防吸收空气中的水和酸性气体:固体烧碱、浓硫酸、生石灰、碱石灰、电石、过氧化钠等,因易吸收水或二氧化碳,应密封在试剂瓶中保存。

③防见光分解:浓硝酸、溴水、新制氯水、硝酸银溶液、硝酸盐等见光易分解变质的物质,应保存在棕色瓶中。

④防挥发:浓硝酸、浓盐酸、液溴、浓氨水、碳酸氢铵等易挥发或易分解的试液,要放在阴凉处;液溴也要用冷水来密封保存。

⑤防瓶塞打不开或腐蚀试剂瓶:强碱溶液、浓氨水、水玻璃(Na2SiO3溶液)、碳酸钠溶液等碱性试剂,应放在带胶塞(不得用玻璃塞)的试剂瓶中保存;氢氟酸应保存在塑料瓶中。

[例5](广东省实验中学2008学年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碘易升华所以要保存在铁盖旋紧的试剂瓶中

B.液溴应保存在磨口玻璃棕色试剂瓶中,并加少量水进行水封

C.碘易溶于酒精,所以用酒精从碘水中萃取碘

D.能使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可能是氯气

[解析]A项碘易升华所以要保存在棕色的试剂瓶中;C项酒精与水互溶,所以不能用酒精从碘水中萃取碘。

试题详情

(二)取用试剂的一般原则:

1.化学药品很多是有毒或有有腐蚀性、易燃或易爆的。取用药品时要严格做到“三不”:不能用   接触药品,不要把   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  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   毫升,固体只盖试管底部。

3.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用  ,若   不能伸入试管,可用   ,要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不能沾在管口和管壁。块状和大颗粒固体   夹取。

4.取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的液体用倾注法,注意试剂瓶上的标签向  。向容量瓶、漏斗中倾注液体时,要用    引流。

5.用剩的药品不能   ,以免污染试剂;也不能随意抛洒,以免发生事故。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试题详情

(一)试剂存放的一般原则:

1.固体试剂装在  口瓶中,液体试剂装在  口瓶中,见光易分解的装在  色瓶中,放在   低温处。如AgNO3固体装在棕色广口瓶中,浓HNO3装在棕色细口瓶中。

2.易挥发或易升华的要密封保存。如液溴易挥发,装在棕色细口瓶中,加适量  覆盖在液溴表面,起水封作用。碘易升华,装在   色广口瓶中密封保存。

3.能腐蚀玻璃的如氢氟酸不能用   瓶装,而装入塑料瓶中。能使玻璃试剂瓶瓶塞与瓶颈磨砂部分粘连的,如NaOH、KOH等强碱溶液和水玻璃等碱性溶液不能用   塞,通常用

   塞。而能使   腐蚀的液溴、浓HNO3和使橡皮溶胀的有机溶剂如汽油、苯、甲苯等只能用玻璃塞而不能用橡皮塞。

4.有些试剂能与空气中O2、H2O(g)、CO2等发生反应,要根据试剂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方法隔绝空气。如钾、钙、钠易与空气中的O2和水蒸气反应,实验室中通常保存在  中(锂的密度比煤油小,会浮在煤油上,通常保存   中);白磷易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而自燃,实验室保存在   中;固体NaOH易   要密封保存;Na2O2、电石等易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都要密封保存。

试题详情

3.胶体的重要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光通过胶体时所产生的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由于胶体微粒对光线的散射而形成的,溶液无此现象,故可用此法区别溶液和溶胶。

②布朗运动:胶体粒子所作的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运动。布朗运动是分子运动的体现。

③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工业生产中可利用电泳现象来分离提纯物质。

胶体微粒
吸附的离子
胶粒带的电荷
在电场中胶粒移动方向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阳离子
正电荷
阴极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阴离子
负电荷
阳极

例如:在电泳实验中,Fe(OH)3胶体微粒向阴极移动,使阴极附近颜色加深,呈深红褐色;而As2S3胶体微粒向阳极移动,使阳极附近颜色加深,呈深金黄色。

④胶体的聚沉:一定条件下,使胶体粒子凝结而产生沉淀。胶体聚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a.加入电解质  b.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  c.加热。如:制皂工业生产中的盐析,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等等。

⑤渗析:依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把溶胶中的离子、分子与胶粒分离开来的方法。利用渗析可提纯胶体。

[例3](2008·湖北仙桃) Fe(OH)3胶体中常混有FeCl3和HCl。试回答有关问题:

(1) 实验室制取Fe(OH)3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方法除去胶体中的浑浊;根据____________现象证明胶体已经制成。

(2) 鉴别溶液中存在Fe3+和H+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除去胶体中混有的FeCl3和HCl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胶体和Cl两者已经分离?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利用过滤法可分离浊液和胶体,利用渗析法可分离浊液和胶体;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检验胶体的存在。

[答案](1)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待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胶体 ;过滤 ;丁达尔现象

(2)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说明有Fe3+,pH试纸检验,变红,说明有H+

(3)渗析(将胶体装入半透膜中,然后置于蒸馏水中)

(4)取半透膜外最后一次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证明两者已经分离。

试题详情

2.胶体的分类

            气溶胶--雾、云、烟

   按分散剂状态分  液溶胶--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

胶体         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

按分散质分 粒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很多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试题详情

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

试题详情

3.溶质质量分数(a%)

溶质质量分数=

[例2](2008·南昌一模)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2)当温度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请你解释原因:“夏天晒盐”                ; 

“冬天捞碱”                      

[解析]由题给中的溶解度曲线易看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10g;30℃时,氯化钠、碳酸钠的溶解度大致相等,当温度高于30℃,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的溶解度,当温度低于30℃时,氯化钠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且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很大,所以加热蒸发浓缩有利于氯化钠晶体的析出,降温冷却则有利于碳酸钠晶体的析出。

[答案](1)10g (2)小于30℃ (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氯化钠易结晶析出;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冬天温度低,碳酸钠易结晶析出。

考点三  胶体及其性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