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0231  370239  370245  370249  370255  370257  370261  370267  370269  370275  370281  370285  370287  370291  370297  370299  370305  370309  370311  370315  370317  370321  370323  370325  370326  370327  370329  370330  370331  370333  370335  370339  370341  370345  370347  370351  370357  370359  370365  370369  370371  370375  370381  370387  370389  370395  370399  370401  370407  370411  370417  370425  447090 

11.你知道词牌“青玉案”的“案”是指什么吗?

答案:“青玉案”出自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锦绣段”,即“锦缎”,丝织品,表面有彩色花纹。“案”指放食物的小几,形状如有脚的托盘。

试题详情

10.请问词牌“水调歌头”中的“歌头”二字是什么意思?

答案: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试题详情

9. 你知道词牌“沁园春”因何而得名吗?

答案: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试题详情

8.“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是陆游的词《钗头凤·红酥手》中的名句。请问词牌“钗头凤”最早出自陆游吗?

答案:《钗头凤·红酥手》的创作,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多年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该词饱含怅惘与悲痛,数百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成为宋词中的经典。但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陆游用“钗头凤”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pǐ)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倏然而逝,未能白首偕老。不过,自陆游之后,这一词牌才为文人广泛采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试题详情

7.你知道“鹊桥仙”这个词牌出自我国的哪个神话吗?

答案:关于“鹊桥仙”这一词牌名的由来,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以上说法都表明了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古时关于“鹊桥”的神话,以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最早。至唐时,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诗人多有吟咏。该调当于此际产生。

试题详情

6.词牌“贺新郎”是“婚宴上祝贺新郎”之意吗?

答案:事实上,“贺新郎”最初名字是叫“贺新凉”。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了这个词牌的来历:“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huì)恨”。秀兰受责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苏轼为此赋“贺新凉”,即“乳燕飞华屋”也。秀兰歌之,众人始息怒而乐。以“贺新郎”为词牌的词大多感伤悲愤,和婚宴气氛不合。

试题详情

5.虞美人是一种花,夏初盛开,色彩艳丽。请问词牌“虞美人”是从这种花得名的吗?

答案: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试题详情

4.词牌“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其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

答案: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试题详情

3.“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準创制。有人说“踏莎行”中的“莎”字不该读shā,而该读suō,这个说法对吗?

答案: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据说,寇準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ó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读shā时多用于人名、地名。

试题详情

2.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据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有关。你知道这个典故吗?

答案: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