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0354  370362  370368  370372  370378  370380  370384  370390  370392  370398  370404  370408  370410  370414  370420  370422  370428  370432  370434  370438  370440  370444  370446  370448  370449  370450  370452  370453  370454  370456  370458  370462  370464  370468  370470  370474  370480  370482  370488  370492  370494  370498  370504  370510  370512  370518  370522  370524  370530  370534  370540  370548  447090 

3、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某些场景的象征意义以及贯穿始终的作者心理的感悟。

教辅手段

   板书  绘图

教法与学法

   对话法  朗读法  讲评法

教学设计

试题详情

2、理清课文线索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试题详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试题详情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试题详情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试题详情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试题详情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试题详情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试题详情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