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表达”主要从四个方面检测: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生动、准确、鲜明;②扩展语句压缩语段;③选用、仿用、变换句式;④运用修辞。纵观近年语言表达运用试题,除了原有的仿写、压缩、变换长短句、提取关键词、拟写广告语与串联词、解读漫画等图文转换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样式,如:写版面宗旨,写解说词,写欢迎词和短文结尾,写新闻点评和写一条建议,写读后感,写留言便条,写赞赏语,写邀请语。这些新题型,绝大部分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的使用性,有意识地提醒考生重视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培养考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当然,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考查也较多地出现。
仿写:
①看清题干列出的几点要求,做到按要求仿写。②分析仿写句:包括分析仿写句的句式特点、思想内容、修辞手法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搜索仿写材料,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做到内容符合要求,尽量写得新颖,有深意,带文采。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
(1)话题要统一 话题在此指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话题式、隐性话题式。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时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理选材。
(2)句式要统一 仿写句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近、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
(3)修辞要统一 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
(4)色调要统一 仿写句子除了必须做到前三项要求外,在选材和造句上还要注意色调的统一。色调即色彩和情调,在这里,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值得说明的是,此项要求与前三项相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只要色调统一,内容是灵活的 ,但它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对联的写作要求更高,要注意字数、词性、音韵、意境、格调,切切不可草率马虎。
总之,句式仿写要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
连贯:
(1)句子的连贯组织是有一定的顺序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等。譬如说,先古后今,先外后内,先总后分,先因后果,都可在解题时作参照的。解答排序题时,可根据情况抓住关键词灵活的从整体或局部衔接入手。
(2)在许多情况下,句子的连贯不只是所补内容内部的事,还要充分顾及一定上下文的语境。我们在解题时,应注意句式的一致和陈述角度的统一(如主被动句的互换)。
(3)我们还要注意语段的性质:议论性文字要注意保持事理的逻辑性,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描写性文字,要保持写景抒情的和谐性。注意到语段里中心句的统摄作用,看看话题是否统一,是否有多余的句子影响了衔接和照应;还可以借助一些代词、关联词语和提示性的附加语来解答问题。
(4)注意删除重复词语或句子,以及消除句子表述中的歧义,使句子简明。
得体:
(1)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不能在任何时间、地点都采用一种形式。用语可口头的,亦可书面的;可和风细雨式的,亦可风暴雷霆式的;可委婉亲切的,亦可尖刻犀利的。
(2)要考虑接受语言信息者的身份、特点。对人民,对敌人,对长辈,对晚辈,对获得成绩者,对暂时受到挫折者,甚至对不同性格的人,都要考虑他们接受语言的主客观因素。
(3)要符合表达目的的要求。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说话的目的性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的;语言的针对性强,就能容易达到所要表达的目的。
(4)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特点。比如说,有文化修养的人,不讲污言秽语;如讲了,用语就不得体,就会失去身份,丢掉脸面。说话要注意分寸,掌握一定的尺度,不能不负责任地胡言妄语。
扩展:
扩展语句,可以使表达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明确、更严密、更充分、更丰富、更带有作者自己的个性。这是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扩展语句分为描述性扩展和阐释性扩展两类。 描述性扩展是指用描述的形式对语句进行扩展,使干瘪的句子变得丰满,使枯涩的句子变得生动,使板滞的句子变得灵动。方法主要有:从句子成分的角度扩展语句(添加定语、状语法)、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扩展语句(较多的是比喻、排比、拟人等)、从完善语段的角度扩展语句(应把语段看作是一个整体,须扩展的语句只是这个整体中的局部)、从情境的角度扩展语句(有情景、有重点,须想象、须创作)、从表现古诗词意境的角度扩展语句(绝对不同于翻译)。
阐释性扩展是指用阐发、解释、论述、说明的方式对语句进行扩展。主要有:情景式扩展、限定式扩展、推演式扩展、关系式扩展等。 句式的转换主要有四种:长句短句/单句复句/整句散句和按要求(往往是主语式)转换。转换句子的关键在于“长句”“短句”/“单句”“复句”/“整句”“散句”的概念理解。长句变短句的主要方法为:指代法(即将长的部分抽出来另成一句,在它们原来的位置用代词指代它们)、分解法(即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长句分为几个短句--几个谁、分别干了什么、再按顺序组合)、重复法(如果句子长的部分是因为存在并列的成分,那么可用重复法,即重复一下某一个词语,将并列的成分分散开来)、换位法(一些句子之所以长,是因为定语或状语长,这样的句子变为短句,有时可以将定语或状语后置)。
注意:做这种题目,一要按题干要求进行,二不能改变原意,三不能出现语病,四抄写一定要清楚。落笔之前,可先联系学过的讲过的例子,体会其特点。做好后,要予以检查,不仅查改后的句子,更要查题干的要求,看看是否符合。 压缩:
(1)严格审题,明确要求:弄清需要压缩的对象,也就是“压缩什么”弄清压缩结果指向,是一句话新闻,还是新闻标题。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首先要掌握写“新闻”的要求。在表达形式上是“一句话”,或单句或复句,但不可以是句群。而标题还要注意新颖美观,引人注意。
一句话新闻概括题 将消息缩写成一句话新闻是考查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一种常见形式。它要求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准确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概括的主要方法有;提取要素法(消息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五“W”)、摘引导语法(消息有标题、导语、主体三个基本部分,而导语概括了消息的基本内容)、综合概括法(有些消息,基本内容要点分散在消息之中,这就需要对分散的要点进行集中概括)
(2)准确筛选原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根据陈述对象,区分出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主题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根据材料性质,明确蕴涵主题信息的重要语段,例如消息的主题信息主要集中在“导语”部分。
(3)注意对字数的限制,进行加工整理。题中对字数的要求不可违背。但这种限制也是对表述内容容量的一种暗示,例如有“不超过50字”的限制,答题时只用了30个字恐怕就不行,那容易漏掉必要的内容,最低也得用40个字以上才能表述恰当的内容。据此对主要信息进行提炼、合并,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如原因、论据、过程等。或归纳或概述,连缀成句,不出语病。
变换:
(1)句式变换的实质是同义句间的转换,变换前后可有语气和表达效果的差异,但基本信息是等同的,即不改变句子原意。因此不可随意添加或删除词句,以改变原意。
(2)长变短要先提出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将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其它分句;同时注意上下分句的连贯。有时还要看清题干中要求你改写成几个句意连贯的句子。
短变长要确定陈述对象(可在几个短句中选定一个句子作为基本句),将其它短句按顺序镶嵌到这个基本句中去,作为修饰语出现。最后务必检查结果是否成为单句。
长句改短句中的失误是因为有的考生不明原则,有的不明概念,删除了个别分句,改变了原句意思;有的长句改后仍“长”。有的将长定语改为并列性谓语(非并列性分句),将一种类型的长句改为另一种类型的长句;重组句子弄错了原句的句间关系。因此要借助语言标志,明确句间的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条件、解说、假设等关系。
(3)下定义要注意格式: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定义句应该是单句形式。要注意从语段中准确筛选出能被定义项本质特征的语意信息。
另外,对整句和散句 、单句和复句、常式句和变式句、肯定和否定、主动和被动等相互转化的方法也要熟悉。
图表转换:
(1)要根据题干要求努力读懂图表,注意几个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探知规律。
(2)注意解题结果的指向要求,例如是对图表信息的描述,还是据此得出结论,还是进一步提出建议,须注意答案的表述应有所不同。
3. 语病辨析:规律总结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时,不要草木皆兵,要善于寻找敏感点,善于比较,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须做记号来提示自己。
做题思路:判断顺序:①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语序不当等错误;②逻辑思维判断法。可以找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错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即所谓的标志性病句:
① 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是否残缺。
② 带关联词的,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关联词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果连接的是相同的主语,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连接的是两个不同的主语,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
③ 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 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 从属关系。
⑤ 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 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⑦ 带有大约、左右、最多、至少等词语的看是否符合逻辑。
⑧中心词前面有较长的定语,应看定语的排列顺序是否按“领属性-数量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的顺序排列。(例句:他的一件刚买的新羊皮夹克也拿来了。)
1.字音:规律总结
(1)审题时弄清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特别注意“完全不相同”与“完全相同”等关键字眼。
(2)解题时,一定要慎重,万不可马虎草率。我们应尽量回忆起复习中所积累的、与题目有关的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3)前、后鼻音,声调符号一般不要作为判断的重要依据;形声字的误读要特别小心。
(4)高考的字音我们不一定都复习过,也不一定都记得很牢。面对模糊的、陌生的字音字形,“因义辨音,因义辨形”是临场很可取的做法。 2.成语:规律总结
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再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 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2、考试开始后:语文考试的时间为150分钟。一般按照试题编排的顺序答题。答题时,要做到冷静、细心,必须认真研究每一个题干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既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凭老经验”,尽可能做到准确、完整地答题。
(1)做选择题时,我们必须看清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避免平时练习时出现的粗心大意的毛病;选择过程是个逐步缩小包围圈的过程,应先将明显需要剔除的选项排除,然后再进一步慎重考虑答案。选择题完成后,应把答案及时填入答题卡,以免后面因时间紧而漏涂、错涂。
(2)做文字简答题时,我们必须看清题意,避免答题时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如果有字数限制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字数去表达,无把握回答的,要先在草稿纸上草拟答案,然后誊写入答题卷,尤其要注意答题时千万不能出现“越出界外”的现象。
(3)根据大纲规定,写的是一篇大作文,我们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做好审题立意、选择材料、谋篇布局和驾驭语言等方面的工作,力图把文章写好。
(4)复查:一般来说,我们回答问题时所产生的最初答案有一定的可靠性,不要轻易改动,在复查时若要改动答案,必须以充分的理论根据作前导;同时,我们还可利用这段时间,对解题过程中丢下的难题作重点思考,防止出现漏答的情况;有的题目实在捉摸不透,也只得连估带猜了。
1、考前五分钟:学生得到试卷后,①首先验收试卷:科目、张数、页数、题数,有无漏印、破损、污毁等异常情况,确认无误后,才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常有学生出于抢时间的心理,不顾此时不得答题的禁令,匆忙开始作答,到后来发现各种试卷异常,必须更换试卷,白白损失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影响自己的心情,得不偿失。更有甚者,蒙头作答,下得考场,才知末页有题,而自己根本没注意,白白丢分,悔之晚也。 ② 根据考试要求填写好答题卡和试卷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号、座位号等。③看题数、题型、布分,对重点的题,如作文先用时间细读一下,让其在头脑中“发酵”;然后,大致划分自己的作答顺序,做到对整堂考试的应对策略心中有数,从而合理地安排时间。??
17、⑴0.075mol。
⑵5.56%。
16.①中和过量的盐酸 ②V2×10-2mol/L
③不会 3m/80×103<(V2-V1)<m/17×103
15.①碳 氢 硫 ②C2H6S ③CH3CH2SH CH3-S-CH3
14.① ②7%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