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0421  370429  370435  370439  370445  370447  370451  370457  370459  370465  370471  370475  370477  370481  370487  370489  370495  370499  370501  370505  370507  370511  370513  370515  370516  370517  370519  370520  370521  370523  370525  370529  370531  370535  370537  370541  370547  370549  370555  370559  370561  370565  370571  370577  370579  370585  370589  370591  370597  370601  370607  370615  447090 

1、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试题详情

(二)总结话题 --《地坛--精神家园》

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至少曾以如此。为什么地坛对作者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是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地拯救了作者,这便构成了第一部分的抒情基础。

课文没有浅薄地写地坛如何美丽壮观,如何生机盎然,让人不由得恢复对生的留恋和热爱。事实是课文倒写了不少园子里的荒芜冷落、败墙残阳,地坛对作者的影响不是在简单比照中完成的,地坛给予作者慰藉和启示有其独特的方式。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有了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这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的思考: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当年,他在21岁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击有多么巨大,他内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特别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死。但他通过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择。十五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抉择是正确的,他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成功,连连获奖,以自己原有的初中文化的底子而成为一名作家。这是他冷静思考的收获,这是他明智抉择的结果,这是他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顽强拼搏的成功。

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正确抉择,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并没有谈论这样严肃的内涵,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显然不是。不难理解,当一个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这部分描写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新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试题详情

(一)讨论话题 --《哦,地坛,我的地坛!》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教师导入: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

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

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3、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4、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到古园的?“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孤独、颓废、残废自伤。“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5、“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太阳--”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与它相怜相惜。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

6、“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它是不是与作者有什么灵犀相通之处?这样的环境特点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启示?(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生命的暗示。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魅力,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沧桑衬托出个人遭际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使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

7、这部分看似写园子,其实也写了人(作者),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为了逃避来到这里,我细细地看着这些小生灵,看着一草一木,我孤独寂寥,没有方向。可是我的心仍在感受,那些生命的涌动,生命的痕迹,仍那么真实地撞击着我细腻而善感的心灵!

8、作者在这样的不幸中来到园子,在园子里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最关键的是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地坛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而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9、 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给我的不尽的味道。

这是以景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现。

10、地坛使他的感情变化如何?分析我与地坛的关系?

绝望--希望 亲近--喜爱--皈依 颓废--豁达--顽强

试题详情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试题详情

(二)整体感知内容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试题详情

(一) 导入

1、导入新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雷特》)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此时,我们是向困难妥协自己走向毁灭,还是向困难挑战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2、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3、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还写了母亲。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试题详情

18、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政治力

        经济力

综合国力,   科技力 

        国防力

        文教力

        外交力

        资源力

一:为什么说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集团,都不可能稳坐“钓鱼船”或永独占鳌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最终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军事实力,而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2)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此,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 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同时,世界各国都已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性。1)我国近现代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1)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 制于人。2)目前各国都在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注意综合国力发展,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速经济、科技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试题详情

17、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当前世界形成了多极化趋势的表现:1)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2)社会主义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国际舞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西欧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体实力已经与美国相等;4)日本经过60~70年代的发展,成为世界的金融大国和债权大国;5)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已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力不从心,惭失昔日的霸主地位;6)俄罗斯仍有巨大的经济、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试题详情

16、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力量

试题详情

15、我国对外关系的成就

1) 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2)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3)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

              各国的国家利益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