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史铁生在二十岁青春韶华时下不幸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2、有感情朗读文中你喜爱的语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领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就本文第二部分的讨论话题,并结合拓展延伸写一篇200字的短文。
3、但我想每个人不希望自己灾难降临,你又是如何看待“苦难”的?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如歌词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2、作者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经历了这般近乎致命的打击后,才悟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对待生命的道理。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苦难”?(有句话这么说“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1、地坛的特殊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生死观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那样的生存启示,那么你对生死观有无别的看法?(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等等。)
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就有了对母亲重新认识,以及对母爱的更加细心的体察。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自己,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饿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儿子走出阴影。但是她终于没等到。儿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和母亲一起分享。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于是,他又摇着轮椅来到这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而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而深刻”,从而使他对母爱有了更深的
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二)总结话题 --《母爱--至醇的真情》
2、就本文第一部分的讨论话题,写一篇200字的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