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8年上海卷)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某同学的操作步骤为:
a.取一根细线,下端系住直径为d的金属小球,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b.用米尺量得细线长度l
c.在摆线偏离竖直方向5°位置释放小球
d.用秒表记录小球完成n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得到周期T=t/n
e.用公式g=计算重力加速度
按上述方法得出的重力加速度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
(选填“偏大”、“相同”或“偏小”).
图12
(2)已知单摆在任意摆角θ时的周期公式可近似为T′=T0[1+asin2()],式中T0为摆角θ趋近于0°时的周期,a为常数.为了用图象法验证该关系式,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若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了如图12所示的图线,则图象中的横轴表示________.
解析:(1)g计算式中l应为线长与小球半径之和,因此,算得的重力加速度值偏小.
(2)通过测量不同摆角时摆角θ和对应的周期值T′,才能给出sin2-T′的图象,验证T′=T0[1+asin2()]关系式,即sin2()=T′-,进而利用图象可以确定a、T0的值.
答案:(1)偏小 (2)T′(或t、n)、θ T′
2.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测定加速度时,测出不同的摆长L所对应的周期值T如下表所示,在图10给出的坐标纸中作出T2-L图线,由所作图线可知,T2与L的关系式为T2=________.
摆长L/m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周期T/s |
1.42 |
1.57 |
1.67 |
1.80 |
1.91 |
2.01 |
T2/s2 |
2.01 |
2.46 |
2.79 |
3.24 |
3.65 |
4.04 |
图10
(2)利用图线上任意两点A、B的坐标(x1,y1)、(x2,y2),可求出图线的斜率k=________,再由k可求出g=______.
解析:(1)T2-L图线如图11所示.
T2与L的关系式为T2=.
(2)因直线斜率k==,而T2=,即得=,所以有g=.
图11
答案:(1)图见解析
(2)
1.(2009年北京海淀测试)某同学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明显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际值.造成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A.测量摆长时,把悬挂状态的摆线长当成摆长
B.测量周期时,当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启动秒表,此后摆球第30次通过平衡位置时制动秒表,读出经历的时间为t,并由计算式T=求得周期
C.开始摆动时振幅过小
D.所用摆球的质量过大
解析:由T=2π得g=l,g值偏大说明l偏大或T偏小,把悬挂状态的摆线长当成摆长会使l偏小,g值偏小,A错;摆球摆30次通过平衡位置实际上单摆完成15次全振动,周期T=,误认为30次全振动,T变小引起g值明显偏大,B对;单摆周期与振幅和摆球质量无关,C、D错误.
答案:B
2、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开头为:
回来的时候,我们换乘了圣玛洛船……
教学反思
1、完成课文习题。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该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20段: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海面轻快明丽的景色,从而烘托了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途中欢快的心情。
第48段;阴沉恐怖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和上船时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暗示于勒落魄是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
2、曲折多变情节安排和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1)曲折多变情节安排
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深奥,情节却曲折多变,小说采用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于勒出场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着,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情节舒缓下来,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蛎的小插曲描绘嘲讽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和克拉丽丝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然后,故事高潮迭起菲利普发现迈牡蛎的象弟弟并惊恐告诉妻子,情节推向高潮,气氛顿时紧张,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情节又松缓下来,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妇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情节真是有张有弛。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
悬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2)心中叔叔;
(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2、小说主人公是谁?
判定作品中的主人公,关键应看这个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小说的故事虽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但作品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的人物,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作者着意刻画菲利普夫妇。于勒的状况变了三次,他们的态度也变了三次,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表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构成的,但只是为了作品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他也是作品的亮点,即是作者寄托的希望。
标题“我的叔叔于勒”像一面反光镜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人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现象。以此为标题,可谓匠心独具,颇耐寻味。
虽然多数研究者认为是菲利普夫妇,亦有认为是于勒的,理由:“于勤”置于标题之中,题文相谐属基本的美学原则;主人公出场可早可晚,关键在他是否处于中心位置,而本篇情节和人物活动都以于勤作为枢纽、基点,借以揭示主题;创作本篇时,“菲利普”式的文学人物已经很多了,作者着意塑造了悲剧性更为深刻的另一类人物。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