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荒漠化就是沙漠化
B. 荒漠的形成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C.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也存在荒漠化问题
D.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形势是:整体逆转,局部扩大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B. 水土流失完全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C. “保塬、护坡、固沟”都是指工程措施
D. 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的根本是保持水土
3.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类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 )
A. 过度放牧 B. 樵采 C. 毁林开荒 D. 战争破坏
2. 我国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作用,首要的是( )
A. 风蚀作用 B. 盐碱化 C. 水蚀作用 D. 冻融作用
1. 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来自( )
A. 流水的沉积作用 B. 风力沉积作用
C. 风化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4. 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一是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这是因为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损失要大大超过土地利用收益,荒漠化治理和恢复的投资又远远大于预防的投资);二是要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鼓励地方社区参与治理和开发,加强地方参与规划和决策。
注意: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迹象类型 |
主要表现 |
生物迹象 |
① 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 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 主要植物物种丧失;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 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 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
土壤迹象 |
① 壤紧实度增加;② 土壤盐碱度升高;③ 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
其他迹象 |
① 沙丘活化;② 地表反射率增加;③ 沙尘暴频率增加。 |
3. 荒漠化的危害、成因与防治
(1)危害: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
(2)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
人为因素 |
典型地区 |
危害 |
过度樵采 |
缺乏能源的地区 |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
过度放牧 |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
过度农垦 |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
(3)荒漠化的防治:
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我国学者提出的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模式:① 在防治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贯彻国家相关法规的同时,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并举;② 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性质,采用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现状,耕作制度、组织和资金等问题。
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和策略。
③ 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任何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2. 荒漠化的发展:
(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
历史时期 |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
古代(唐宋以后) |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
近代(清代) |
农垦规模扩大 |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
现代(建国以后) |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
(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
地区 |
西部荒漠地带 |
东部荒漠草原、草原地带 |
人为因素 |
战争(破坏水利设施)、上游大量灌溉用水和砍伐山地水源涵养林(造成水量减少或河流改道,危及绿洲农田和天然植被) |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垦滥牧)、农牧之间的频繁更替、战争等 |
发生机制 |
植被破坏打破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形成荒漠化土地 |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植被退化,使地表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局部地表发生风蚀,下伏沙质沉积物被吹扬搬运,出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进而连接成片,形成沙质荒漠化土地 |
(3)本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有以下特点:
类型 |
分布 |
主要原因 |
斑点状、片状 |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
过度开垦 |
斑点状的荒漠圈 |
草原牧区 |
过度放牧 |
固定沙丘活化 |
干旱的绿洲边缘 |
过度樵采 |
固定沙丘活化 |
冲积扇绿洲 |
水源破坏 |
点状、线状荒漠 |
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 |
破坏环境 |
荒漠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地表植被退化、土地遭到破坏,变得荒芜的动态演化过程。
荒漠化土地是荒漠的一部分。荒漠化不能等同于荒漠。相对于荒漠而言,荒漠化是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往往是形成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
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1.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
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自然地区 |
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 |
贺兰山 |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
气候 |
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
干旱大陆性气候 |
|
自然景观 |
草原 |
荒漠草原和荒漠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