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定立意,文体不限。
(1)脊梁 (2)等待 (3)温暖
第一套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C(A禅让shàn;B狡黠xiá;D泾渭分明jīnɡ)
2参考答案:B[解析]A“手不失卷”应为“手不释卷”,“不敢跃雷池一步”应为“不敢越雷池一步”;c“倒记时 ”应为“倒计时”;D“冷不妨”应为“冷不防”。
3参考答案:D[解析]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信马由缰: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也比喻无主见,随外力而转移。
4参考答案:B (A动宾搭配不当,不能说"开启了里程碑";C语序不当,因为前后两句的主语不一致,"不仅"应移到"国内"之前;D、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
5答案:③①⑥②⑦④⑤
6参考示例:漫画中有一个人,一只手扯下的“义”字扔在地上,头伸进铜钱孔中,双脚蹬倒凳子,吊死在钱眼里。(2分)
寓意:讽刺社会上那些见利忘义自我毁灭的人。(2分)
7答案示例1、大学生声讨和服母女应受宽容。狭隘的爱国主义行为固然不可取,但无法容忍他人狭隘的爱国主义行为,同样是不可取。正如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所言,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排斥对于其他人的爱国主义的理解。人们可以不同意少数武汉大学学子狭隘的爱国主义观,可至少也应该尊重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哪怕是狭隘的、有些冒失的,却也不应该挥舞着道德舆论的大棒,将他们的理解和表达彻底否定掉!
示例2、武大学子无权干涉和服母女自由。倘使和服必须做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替罪羊”,倘使武大学子还要生拉硬拽、恨屋及乌,恐怕作为武汉一景的武大樱花也将难以保全。表达观点是一回事,禁止他人表达则是另一回事。正如宽容和服的人没权在未经这对母女同意的情况下,迫令她们穿上和服拍照,同样,看不惯别人穿和服的人,同样无权将她们从拍照地驱赶。
示例3、我们不应过多地联想,上纲上线地认为母女俩不爱国,穿和服拍照与制止拍照跟爱不爱国都离得很远,把什么东西都上纲上线到爱国,是非常肤浅、狭隘的爱国主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历史,日本侵华确实给我们造成了很大伤害,但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真正的爱国是要思考如何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要从长远考虑,立足于我们自身的发展才是关键。
8.B[I不合邹静之的话中高品位的内涵]
9.D[只提到了西溪的自然属性,还有“与人共生相依”的社会性]
10.C[比喻论证应为类比论证]
11.西溪湿地集聚文化名家,名城杭州将更显丰厚文化底蕴。
12.伊凡·卡皮统内奇平时沉默卑贱,猥琐而窝囊,胆小怕事。而这次在马车上则发生很大的变化:外形上,与原先相比显得不那么佝偻;言行上,则举止随便,谈论政治,评论人物,斥责别人为庸俗之辈;人的精神风貌上,强调自己是个自由人,不允许别人侵犯自由等等。与“我”记忆中的“伊凡·卡皮统内奇”完全不相符,故“我”“信不过我的眼睛”。
13.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夸张和漫画式描写,表现他社会重压和官场恶习下精神猥琐的丑态;前后之间表现又构成对比,把其暂时的喘息,趾高气扬之余被“我”识破真相后的可笑可怜、可憎可鄙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在笑声中收到社会批判的效果。
14.“我”在文中是个大人物,有身份,有地位。小说通过“我”这个“大人物”的视点来叙述,显得真实可信;同时巧妙地表现了另一人物,展现了小说人物的双重人格。
15.首先,从人物形象角度而言,这里的“一”是指“伊凡·卡皮统内奇”与“我”两个人物形象,“二”是指在这两个人物形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双重人格”:伊凡·卡皮统内奇在单位里,他显得猥琐、窝囊、胆怯,是一个给他人“拜年拜节”捡拾“掉在地上的手绢“、供人驱使的小人物;在不知底细的环境中则能高谈阔论、举止随便、强调自己是个“自由人”的伟男子。“我”在单位里或公开场合,是个“大人物”,有身份,有地位,有财有势;但是在不为人知的情形下,“我”也贪图些小便宜,搭乘公共马车省点钱等等。其次,从小说的环境与主题看,“一”指小说中的当时俄国社会现实的缩影:落后、封建专制;“二”指小说中的大、小环境--人物形象工作的社会环境与具体的公共马车,无不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16.略
17. A交换
18.D(之:取独。A兼词,在那里/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B好像,副词/指事代词;C什么/多么)
19. C
20. B(原文说是郭文夜里为打猎的人挑水)
21. (1)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
(“穷”“为......所”“顾”各1分,大意对2分)
(2)等到苏峻谋反,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及”“全”“异”各1分,大意对2分)
参考译文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gong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22.《秋夜独坐》中写到山里成熟的野果被秋雨摧落,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屋子,在灯下发出鸣叫,意境凄清寥落;《碧玉箫》中,红叶满山,青松苍翠,金菊盛放,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秋景图,其意境昂扬热烈。
23.《秋夜独坐》感叹人生易老、岁月无情,觉悟到只有信奉佛教,才能消除人生痛苦。《碧玉箫》则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的归隐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24.参考答案:圣贤们不忧世俗的贫困、穷途。之所以“不忧”,是因为“内省不疚”,也就是内心自我充足,感到“道”在自我,世俗利益可以不必关怀计较。而圣贤之忧,要么是担忧道之不行,要么是政局的忧患,要么是担心人格修养不够,要么是父母亲情的问题处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中的“忧”是君子的关怀对象;“不忧”因为不是君子的关怀对象。君子的关怀对象是道,是人格修养,是政局,是亲情;而俗世的利益,不是君子的关怀对象。
25、(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二套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C (A中“豆萁”读qí,其余读jī;B中“生性怯懦”读qiè,其余读què;D组中“笑靥”读yè,其余读yàn。C组均读“zhuó”。)
2.参考答案:B[解析]A.磋跎--蹉跎;C.起动--启动;D.呼--乎。
3.参考答案:A(A.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印象不深。B.“不计其数”,无法计数。“不胜枚举”:枚:个。形容为数多,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星辰“无数”,不同于“为数多”,不能换。C.淋漓:渗透了水的样子,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得充分、详尽,或痛快到了极点。D.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用在此处是用错了对象,不能换。)
4.参考答案:B(A成分残缺,应在“教育”后面加上“支出”等内容;C搭配不当,“畅通”后宾语“内容”搭配不当,可在“民意”前加“充实”; D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应先造成"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再"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
5.答案示例:生命是酒,散发浓烈的祝福。生命是一簇花,馨香着人们的魂。生命是一股水,荡涤着人们的胸襟。
6.(1)凸显年轻人的个性,倡导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2分)。
(2)误导年轻人,缺少公益心、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职业道德(3分)。
7.答案示例:圆梦;需要一把圆梦的钥匙;梦是一部精良的宝马,需要圆梦来驾驭。
8、D(原文第四段,成为“艺术亚文化”的是“选秀”)
9、B(A,“其目的”是想让PK更吸引人,而不是为了“弱化PK残酷性”的一面;C,作者并不认为这是“PK的唯一优点”;D,“像空头支票一样难以兑现”在文中没有提及,也推断不出)
10、C(原文在第四段,“只取悦于注意力经济而与艺术标准相去甚远”的PK,指的是“奉行全渠道全民投票规则”的PK,而不是“各种各样的PK”)
11、追求刺激,急功近利,意在解构的娱乐化冲动(扣住“背后令人忧虑的”和“社会心理”作答,意思相近即可给分,答对1点给1分。“急功近利”答成“精神快慰”不给分;“意在解构的娱乐化冲动”答成“解构欲望”或“娱乐化冲动”也算对)
12.(6分)答:李清照的“美”体现在:①平民之身念国家大事,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对待一切决不凑合;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意思相近即可。)
13.(4分)答: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 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14.(6分)答: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用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 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表现她的人格之美。(引用“陆游”“王维”诗句作用各2分,如综合陈述引用两人诗句的作用也算对。)
15.(6分):赞同:①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的是女词人在国难当头的困境里的愁思。②在诗词的格调 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关心国家兴亡,坚守操守的大志。③在艺术风格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往往滥用感情,手法 粗劣;李清照的诗词含蓄蕴藉,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赞同:①“无数”“粪土”等说法太绝对;②高于或相当于李诗者不乏其人,例如柳永等;③诗作风格、内容等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谈出两点理由,且角度不重复,言之成理即可。每点3分。)
16.D(惕:警惕,谨慎小心)
17.A 18.C
19.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错,作者批评的是沅弟在银钱的支取与使用方面不慎重、不廉洁,而不是批评他不节俭。) ,
20. (1)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是像我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吗?(3分。“二者” “觉”“得无……乎”各1分)
(2)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3分。“概”“仍”“假”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雪琴和沅弟之间的嫌隙已很深,短时间难以使他们水乳交融。沅弟所批的雪琴信稿,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当之处。弟弟说雪琴声色俱厉。凡是眼睛,都能看到千里,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声音面貌方面表现出拒人千里之外,往往就苦于自己看不见自己,苦于自己不了解自己。雪琴的严厉,雪琴自己不知道;沅弟的声色,恐怕也未尝不严厉,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曾经记得咸丰七年冬天,我埋怨骆文耆待我太薄,温甫说:“哥哥的脸色,也常常给人难堪。”又记得十一年春,树堂深怨张伴山简傲不敬,我就说树堂脸色也拒人于千里之外。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是我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自己吗? 我家正处鼎盛时刻;我又窃居将将相之位,沅弟统率的军队近两万人,季弟统率的军队四五千人,近代像这样情况的,曾经有过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次拜谢君恩,近世像老弟你的又曾经有几个人?太阳到中午便要西落了,‘月亮圆时意味着会缺,我家也正是圆的时候了。管子说:“斗斛满了,那么人去刮平;人自满了,天就去刮平。”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霍氏盈满了,由魏相刮平,由宣帝刮平;诸葛恪盈满了,由孙峻刮平,由吴主刮平。等到他人来刮平然后后悔,那就悔之晚了! 我家正在丰盈的时时际,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人来刮平,我与各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刮平。自己刮平的道理怎么讲?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下手做的地方。沅弟过去对于银钱的收与支,往往不很慎重,朋发们讥笑你看轻你,那根子就在这里。以后应该不随便取分毫,不寄钱回家,不多送亲族,这是廉字工夫。谦字存在内心的别人不知道,但表现在外面的,大约有四方面:一是脸色,一是言事,一是书信,一是从属员。沅弟一次招兵六千人,季弟并没有报告明白,自招三千人,这在别的统领是断断做不到的,在弟弟尚能做到,也还算顺手。而弟弟每次来信,索取帐棚、火药等物,经常带讽刺的词句,不平的话语,对愚兄写信还这样,那么给别人的书信就更可见一斑了。沅弟的仆人随员,很有气焰,脸色言语,与人应酬接触之时,我没有看见,而申夫曾经说过往年对他的语气,至今感到遗憾! 以后宜在这西个方面痛加改正,这就是谦字功夫。每天临睡乏时,要默默的数一下当天有几件事操心,几件事费力,而更要努力去做,这是劳字的功夫。 我因名声太大、地位太高,经常害怕祖宗积累遗留给我辈的福泽,由我一个人享受殆尽,所以用劳、谦、廉三字,时刻警醒,也愿两位贤弟用以警醒,并且就用它们来刮平自己。21.态度温和、关心民间疾苦( 2分 意思对即可)
22.同意。(1分)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很不相同。(3分 意思对即可)
23.参考答案:示例一:孔子对浴沂风舞的赞叹是对礼乐教化天下大治人人悠闲自足这孔门理想最高境界的赞叹。孔子主张礼乐治国,曾皙虽然没有直接说到治国,但他描绘的正是一幅“礼治”社会的生活图景,这正是孔子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孔子生活在周王室衰微、诸候争霸、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一生所追求的是恢复、重建像西周盛世那样的“礼治”社会。曾皙描绘的“礼治”社会的图景,深深契合孔子的理想。
示例二:这应该是体现了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后看清在乱世他的理想不可能实现而产生的退隐思想,曾皙描绘的很像那些远离尘世的隐士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一生经过与现实激烈的碰撞已经明白他的理想虽然高远但不合时宜,于是放弃了对迂阔理想的执着转而退隐以授徒著述为己任,曾皙描绘的浴沂风舞逍遥自在的生活图景,恰好与孔子晚年不求为政退而独乐的心志相吻合。
24.)(1)申之以孝悌之义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3)佳木葱茏而可悦/ 木遭之而叶脱(4)沧浪之水清兮 / 可以濯吾缨 (5)疏林不做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
第三套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B(B 、跻jī 侪chái 脐qí 济jǐ 霁jì ;A“龃”和“咀”同音; C“创(伤)”和“疮”同音;D“召”和“诏”同音)
2.参考答案:.B.[解析]B.付--副、疚--咎;A.勾--沟;C.予--预;D.馈--匮。
3.参考答案:A(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B针锋相对: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针尖对麦芒:比喻双方都很利害,互不相让。一厢情愿: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同“一相情愿”。 剃头挑子一头热:形容关于一件事情的双方,一方非常热情,而另一方则很冷淡。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
4.参考答案:D(A.两面对一面,应把“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改为“关键在于能否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 B“严禁”的宾语是个联合结构,到底要不要捕杀野犬、狂犬呢?表意不明。C、语序不当,“分别”放在“秘鲁队”之后。)
5.答案:⑤②④①⑥③
7.答案示例:对象一:大娘,您好,请问您老伴(小孙子的爷爷)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对象二:阿姨(老师),您好,你(您)先生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对象三:老师,您好请问师母(您太太、夫人)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答“老公”“老婆”不给分,前两个对象答“丈夫”给一半分。)
6.①答案A:大多数居民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中老年人特别是乡村中老年人尤其如此。(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答案B:大多数居民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乡村居民甚于城镇居民,中老年人甚于青少年。(第一句1分,二三句1分)(A、B两种作答思路皆可,其它情况酌情判分)
②赞成。潍坊市的举措尊重了民众意愿,弘扬了传统文化。(态度不赋分,理由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反面作答,能言之成理亦可)
8.B(阐述的不是“特殊意义”。)
9.C(他一次没得,是冲击奥斯卡, 而且从“上次金球奖颁奖后有个聚会,可是人挨人,我等了两小时想祝贺他但他一直忙着”可看出马丁曾获得过奖)
10.C(C,谈论参与角逐的一些导演是本次采访的重要目的,有必要提到马丁•斯科塞斯,从文中看,张艺谋也不会如此敏感将没有联系的事情揉在一起。)
11.这篇访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首先,记者由《英雄》的成功开始访谈,很能引起对方的兴趣。接着,记者就张艺谋参与奥斯卡角逐一事引出询问张对奥斯卡和具体电影、导演的看法,重点评述这些电影和导演的可取之处。然后,由这些电影和导演自然过渡到《英雄》,讨论英雄的优点和参评的不利因素。最后,询问张艺谋下一步影片的打算。总体来说,提问丝丝相扣,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得很顺利。
12.(1)叙述方法是插叙。(1分) (2)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1分)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1分)让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答“与结尾形成反差”或“与结尾形成对比”皆可)(1分) 13.(1)热情、直率、真诚,心肠挺好,信守承诺,真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2分) (2)坚持原则,随和但不随便;坚持操守,洁身自好。最不喜欢与这老板那老板打交道,不愿与下边县里的头头有工作外的交往。(2分) 14.“我”既为知道了陈宝山请吃饭的目的和看到他达到了目的后的得意感到很震惊,(1分)又为陈宝山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而感到惊讶。(1分)陈宝山利用“我”的热心得到了与“我”吃饭的机会,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并为自己的得计而自鸣得意。(1分) “我”原以为陈宝山是求自己排扰解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或借助“我”“一句话能让他把矿挖得更好”,没想到竟然是利用“我”的地位和声誉来为自己赢得脸面上的风光,十分出乎意料。(1分) 15.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皆可酌情得分。 参考观点:(1)陈宝山这样做反映了脱贫致富后的农民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正当要求。 (2)陈宝山这样做是虚荣心在作怪。(3)陈宝山利用别人的善良、热情与真诚达到抬高个人身价的目的,反映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17.C(同情)
18.A
19.D(D使动用法,其他三项为名词作状语)
20.C(不符合文意。)
21.①沈君被害死以后,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犯罪撤职。
②将来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
[参考译文]
沈青霞先生,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疆去。在那时,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心情沉重地携带着妻子儿女,离家迁到塞上。恰好碰上来自北方的敌人多次入侵,可是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人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都做不到。甚至等到敌人退走以后,他们却去割下那些从中原地区来的在战争中阵亡了士兵和在郊野行走的百姓的耳朵去邀功请赏。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既对上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又对下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常常为此流泪叹息。于是就把他忧郁的事抒发在诗歌文章之中,来宣泄胸中的苦闷,这就是文集中所著录的这些作品了。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有许多讽刺的话。沈君的诗文逐渐传播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陷害他,这样沈君的大祸就酿成了。沈君被害死以后,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犯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门人给谏俞先生,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到《巷伯》篇的讥刺谗人的以下各篇,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难道它们都符合古诗平和中正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立即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敬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又没有超出礼义的范围”,“说话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可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近乎发泄怨恨;伍子胥的进谏,近乎进行威胁;贾谊的《陈政事疏》,疑似陈述愤激;嵇康的诗歌,似乎在抒发愤慨;刘蕡的对策,似乎显得太刚直。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辑它们,恐怕也未必没有可以收录的。沈君虽然已经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谈起他来,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流泪的。唉!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心惊胆战,使边塞战士跃马奋进,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将来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写文章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方面,所以我就不去论述了。
22.答题要点:(1)《书愤》写于作者闲居山阴失意之时,故诗中多激愤之情,诗风慷慨悲壮。(2)《临安春雨初霁》写于作者奉皇帝之召到临安,反映了旅居京城的孤寂之情,风格清新恬淡。(对每首诗的赏析5分,其中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3分,情感、风格各1分)
23.参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24.(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4)烟霏云敛/山川寂寥。(5)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7.日常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要简明得体。假如你(18岁)作为一个人口普查员,到下列三个对象家里去调查其配偶的出生年月,你该怎样发问?(6分)
调查对象一:农村六十多岁的大娘。 。
调查对象二:城市四十岁左右的女性知识分子。 。
调查对象三:初中的语文老师,男性,五十多岁。 。
5.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3分)
①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②人又能攀多高?
③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
④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向。
⑤这话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⑥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人能走多远?____________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