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1210  371218  371224  371228  371234  371236  371240  371246  371248  371254  371260  371264  371266  371270  371276  371278  371284  371288  371290  371294  371296  371300  371302  371304  371305  371306  371308  371309  371310  371312  371314  371318  371320  371324  371326  371330  371336  371338  371344  371348  371350  371354  371360  371366  371368  371374  371378  371380  371386  371390  371396  371404  447090 

1、课后整理文言字词。

试题详情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辩臣的形象。这一点,请同学们认真品味。

试题详情

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探讨烛之武这一人物的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示: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试题详情

2、讨论: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如何看待晋文公的撤军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提示:

“不仁”“不知”“不武”是晋文公的三点撤军理由,但这只是一个借口。“不知”才是他对现实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理智判断。晋文公在盟友敌变的情况下,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试题详情

1、学生齐读后,教师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敝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试题详情

4、多媒体显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精彩的外交辞令。

㈣赏析第四段

试题详情

3、赏析烛之武的说辞艺术,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提示:“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试题详情

2、学生结合注释串通文意,教师巡视解疑。(抓住五个关键句指导学生翻译:留、补、增、换、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