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1427  371435  371441  371445  371451  371453  371457  371463  371465  371471  371477  371481  371483  371487  371493  371495  371501  371505  371507  371511  371513  371517  371519  371521  371522  371523  371525  371526  371527  371529  371531  371535  371537  371541  371543  371547  371553  371555  371561  371565  371567  371571  371577  371583  371585  371591  371595  371597  371603  371607  371613  371621  447090 

3.以“心情指数”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借用日记体组合材料,内容过渡轻松自然,结构层次清晰明了。

试题详情

2.叙述方式灵活多变,有记叙描写,又有议论抒情;有心理刻画,又有恰当引用。

试题详情

1.材料丰富且角度多变,又层次递进地表达主体。

试题详情

2.使用插叙法

即用一件事套另一件事。

[举例]

鲁迅的《故乡》,插叙了少年闰土的往事,与主线叙述的中年闰土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性。

[佳作验招]

[上榜佳作]

父亲的泪水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他拥有北       笔触轻轻一点,

方男人那高大魁梧的身形,线条明晰的轮廓     父亲的形象特征、

和那股特有的硬朗之气。在我心中,父亲就     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像是一棵青松,无论是骄阳如火,还是雨雪       运用比喻交待

纷纷,都那么高大挺拔,坚韧不屈。他那宽     父亲在“我”心目

宽的肩头和有力的大手永远是我最可靠最坚     的形象。

强的后盾。

父亲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我曾在日记中       “父亲是个真

偷偷地写道。据母亲说,父亲是极少流泪的,    正的男子汉”,“日

当年,十几岁的父亲孤身一人去遥远的内蒙     子再苦再难”“ 都

古下乡,漫漫黄沙,举目无亲,日子再苦再     不曾流泪”,“疼痛

难,父亲都不曾流泪;父亲遭遇事故,身上     难忍”也是“坚强

大伤小伤十几处,疼痛难忍,夜不能寐,父     地挺了过来”,但

亲从未说过一个“疼”字,从未叫过一声,     父亲“流过三次泪”,

默默地坚强地挺了过来。我的记忆中父亲只     为什么呢(悬念)?

流过三次泪。                  与后文情节对照阅

第一次是我小时候,我因为饭后运动,     读,父亲的坚强与

得了“阑尾炎”进了医院,当时正值春节,     柔情形成鲜明对照,

医生都不在,无法及时手术。我疼得在床上     (对比手法),既

打滚,涕泗横流,父亲到处联系大夫,终于     立体的塑造了人物,

把我送进了手术室。伴随着阵阵疼痛,我缓     又使文路俏丽生姿。

缓醒来,看到的是父亲那一双血丝满布的眼      

睛和那鼻翼两侧微微发皱的皮肤,我知道,       父亲第一次哭。

父亲哭了。年幼的我心中不禁一颤,我从未

想过坚强的父亲会流泪,而且是为了我,鼻       用“我”的哭

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在父亲轻轻为我拭     映照父爱的深沉。

去眼泪的同时,我深深地懂得了:父亲的心       这样的抒情才

再坚强,我也永远是那其中最柔软的一处,     叫自然、由衷。

永远是他的至命伤。

第二次是4年前,奶奶病危,父亲在病       各段之间的过

床边守了一整夜。第二天当医生用崭新的白     渡衔接都“水到渠

被单盖上奶奶的面容时,我有生以来第一次     成”一样自然、贴

见到了父亲的泪水,那滚滚热泪瞬间划落,     合。

布满了那已有些皱纹和雀斑的脸,母子情深,      两次写父亲苦

血浓于水,我体会着父亲心中那无尽的苦痛。    手法不同。

还有一次,是为了母亲,那是一次很偶       父亲的哭,一

然的谈话,话语间我流露出对母亲种种苛责     次为“我”,一次为

的不满。而父亲在安慰我的同时,也例数着     奶奶,一次为妈妈,

母亲的好。我不知道是自己的哪一句话触动     多角度选材,立体

了父亲的心,他说,你妈这一辈子不容易呀!    饱满地刻画了人物

那泪水--我真真切切地看到--就在眼眶     形象。

里打转。他又轻轻地说了一句:“咱俩一定       这次写父亲哭

得对她好。”这句话我是一生都不会忘记的,    通过语言直接追摹

不善言辞的父亲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着自己     人物内心世界,手

的情感,那分明是一种相濡以沫的爱意。      法又有不同。

父亲有泪不轻弹的,什么艰难困苦,大       这是一篇通过

风大浪,都摧不垮父亲坚强的意志。而只有     多件事反映人物品

亲情与爱情,才能让我感受到父亲的细腻和     质的比较复杂的记

温柔,父亲的三次泪水,是为了他生命中最     叙文,因情驱笔,

重要的三个人--母亲、妻子和女儿。       精当选材,手法灵

(付岩)      活,层次井然。

[满分作文]

题目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伴随人们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劳动带给人们的有许多许多……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以“劳动     ”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干中的提示语“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结合经历”可写较为复杂的记叙文,“感受”提示考生可写成一篇议论文,而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的写法无疑是最切题的。

如果要写复杂的记叙文,可先铺垫,着意渲染,而后点题,升华中心。在情节及结构上,可采用片断式描写,强化主观印象。

例文

劳动成就我

在依旧如昔的阳光下,走进中学的校门,几多大志与梦想,几多理想与抱负,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中尽情地驰骋与翱游。不要徘徊,不要等待,挺起胸膛,用劳动后的成功证实自己搏击校园人生。

                    --题记

2004年10月24日,天气阴沉,心情指数:★★

这该死的学校!条件也太艰苦了吧!昨夜一直没睡好。一张两尺宽的床,还要两个重量级的人物一起睡。我的天!我没有杜甫先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豪气,我只拥有“愿吾庐不破,受冻死可惜”的感慨。由于蚊子的关照,我一夜间竟成了国宝大熊猫。这叫我如何见人呀!呜呜--

这开学的第一项劳动就是打蚊子VS擦药水,不会吧?

2005年4月7日,万里无云:心情指数:★★★★★

我站在食堂里,那长长的队伍让我差点失去信心。望着正在一盆盆消失的饭菜,我雅兴大发,禁不住仿鲁迅先生《故乡》压轴句喜得一经典句:“钱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食堂里的菜,那原本不是菜,吃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菜。”我正为这一仿写而得意洋洋,忽闻:“什么?就一盆饭了?”这一句话音未落,立刻惊动了“卧龙”,一个个举着饭盆向前冲去,杀敌为饭!我也不甘示弱,可不幸还是晚了一步,看来又要饿肚子了!

这开学的第二项劳动就是抢饭VS饿肚子,不会吧?嗯--我忍!

2006年3月21日,天气晴,心情指数:★★★

又是一节晚自习,我奋笔疾书也不是一两天了,功夫早已练至上成!这些日子,伙伴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中考成功,而渐渐疏忘了友谊,可精神上的伙伴却接二连三来探访我。我们一起侃文学,道函数,说英语,画电路,都已成模式。这天,我好不容易有了欣赏洒瓶子底儿老兄们的机会,瞧他们一个个眼中写着不倒的长城,我不禁笑出声来。不好!这一串笑声引来学子们杀人般的绝对零度的目光,好像在气愤地说:“你们搅乱我的思路了”!

这第三项劳动嘛,就是秉烛夜谈VS杀人“射线”,哎呀,好怕!

2006年6月17日,阳光灿烂,心情指数:N颗星(5≤N≤10)

坐在宁静的考场里,手捧着散发着墨香的试卷,我情不自禁地有种难言的喜悦。那一道道题目就好似一位朋友,面孔是那么熟悉!即便是遇见我不曾见过的题目,我也绝不胆怯,那一个个文字就像我亲手插下的秧苗,让人倍感亲切!无论从前有多苦、有多累,此刻都已化作欢乐的笑颜和激动的泪水。现在我终于明白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真没想到,正是这一次劳动,一次辛酸的经历,成就了我!成就了初中三年的梦!(北京一考生)

[点评]

试题详情

1.设置双线索

即同时叙述两件事。

[举例]

鲁迅的小说《药》,明写华家,暗写夏家,从而深刻、全面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

试题详情

5.悬念蓄势

就是为了突出记叙重点,先设悬念,然后层层剥笋,把故事推向高潮,最后揭示谜底。

[点招]

记叙文内容扩充法

在写作记叙文时,如果从头到尾顺序道来,易失于拖沓冗长;如果只写一件事,又显得单薄。这时采用内容扩充法组织两个以上的材料,会收到结构紧凑、内容充实之功效。

这种写法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试题详情

4.层层铺垫

就是把重点的人、事、物放在文章后边,先写次要的人或事物用来赔衬,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试题详情

3.立体展示

就是对重要的人或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表现,使之产生立体感,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试题详情

2.铺排渲染

就是抓住要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展示事物的特点。

试题详情

1.精雕细刻

就是抓住突出主题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入微、具体充分的描绘,把人或事物的特点清晰地展示出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