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1522  371530  371536  371540  371546  371548  371552  371558  371560  371566  371572  371576  371578  371582  371588  371590  371596  371600  371602  371606  371608  371612  371614  371616  371617  371618  371620  371621  371622  371624  371626  371630  371632  371636  371638  371642  371648  371650  371656  371660  371662  371666  371672  371678  371680  371686  371690  371692  371698  371702  371708  371716  447090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⑴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⑵ “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⑶ “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试题详情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 老师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学生答: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老师问: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学生答: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老师问:“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老师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学生答: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老师问:“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学生答: 至洞之深处。

 老师问: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学生答: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老师问: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学生答: “无限风光在险峰”。

 老师问: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 “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试题详情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之(xiàng)长乐王回深父(fǔ)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试题详情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

试题详情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试题详情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试题详情

3.“唐宋八大家”之一

试题详情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

试题详情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试题详情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