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1524  371532  371538  371542  371548  371550  371554  371560  371562  371568  371574  371578  371580  371584  371590  371592  371598  371602  371604  371608  371610  371614  371616  371618  371619  371620  371622  371623  371624  371626  371628  371632  371634  371638  371640  371644  371650  371652  371658  371662  371664  371668  371674  371680  371682  371688  371692  371694  371700  371704  371710  371718  447090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试题详情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试题详情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试题详情

2.讨论如下问题: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试题详情

1.指名朗读、口译,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悲”:

  ① 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 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⑵ “胜”:

  ① 尽,shēng。“何可胜道也哉”。

  ② 能承担,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 优美的,shèn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 胜利,shè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活用:

 ⑴ “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⑵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试题详情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⑴ 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⑵ 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

 五层意思:

 ①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试题详情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观”:

 ① 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

 ② 景象。“非常之观”。

 ③ 建筑物的一种,读 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⑵ “得”:

 ① 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 心得、收获。“往往有得”。   ⑶ “夷”:

 ① 平坦。“夷以近”。

 ② 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 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⑷ “相”:

 ① 帮助、辅佐,读 xiàng。“无物以相之”。

 ② 宰相、丞相,读 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

 古今异义:

  “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

 作介词用:

 ① 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 用来、拿。“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① 表并列。“险以远”。

 ② 表承接。“由山以上”。

 句子:

 ⑴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⑴ “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试题详情

2.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试题详情

1.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⑴ 概括这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⑵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⑶ 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

①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试题详情

5.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