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一(直接证法),
∵a>b>0,∴a - b>0即,∴
∴
证二(反证法)假设不大于,则
∵a>0,b>0,∴① 或 ②
由①、②(传递性)知: 即 a < b(与题设矛盾)
同样,若(与题设矛盾)
∴.
1,(教师给出如下方法)
证: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过A、B、C三点,
则O在AB的中垂线l上,O又在BC的中垂线m上,
即O是l与m的交点。
但∵A、B、C共线,∴l∥m(矛盾)
∴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不能作图。
2.指出这种证明方法是“反证法”。
定义: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即:欲证p则q,证:p且非q(反证法)
3,反证法的步骤: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4,反证法:1)反设(即假设) p则q(原命题) 反设p且非q。
2)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导出非p为真--与题设矛盾。
②导出q为真--与反设中“非q“矛盾。
③导出一个恒假命题--与公理、定理矛盾。
“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不能作圆”。
2.例:S={1,2,3,4,5,6} A={1,3,5} CsA ={2,4,6}
三 全集
定义: 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如:把实数R看作全集U, 则有理数集Q的补集CUQ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
四 练习:P10(略)
五 处理 《课课练》课时3 子集、全集、补集 (二)
六 小结:全集、补集
七 作业 P10 4,5
《课课练》课时3 余下练习
1.实例:S是全班同学的集合,集合A是班上所有参加校运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是班上所有没有参加校运动会同学的集合。
集合B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结论: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 CsA 即 CsA ={x | xÎS且 xÏA}
例二:(课本P35-36 例二)
练习 P35 、P36
1.由上例一: 由x>0,经过推理可得出x2>0
记作: x>0 Þ x2>0 表示x>0是x2>0的充分条件
即: 只要x>0成立 x2>0就一定成立 x>0蕴含着x2>0;
同样表示:x2>0是x>0的必要条件。
一般:若p则q, 记作pÞq 其中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显然: x2>0 Þ x>0 我们说x2>0不是x>0的充分条件
x>0也不是x2>0的必要条件
由上例二: 两个三角形全等 Þ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显然, 逆命题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Þ 两个三角形全等
∴我们说: 两个三角形全等是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由上例三: 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Û 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我们说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充分且必要条件,这种既充分又必要条件,称为充要条件。
由上例四:显然 x2=y2 Ü x=y
x2=y2 是x=y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x=y 是x2=y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1) 若x>0则x2>0; 2) 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4) 若x2=y2则 x=y。
(解答略)
如有时间多余,则处理练习题中选择题
3.已知:A={(x,y)|y=x2+1,xÎR} B={(x,y)| y=x+1,xÎR }求A∩B。
解:
∴ A∩B= {(0,1),(1,2)}
区域号 |
相应的集合 |
1 |
CUA∩CUB∩CUC |
2 |
A∩CUB∩CUC |
3 |
A∩B∩CUC |
4 |
CUA∩B∩CUC |
5 |
A∩CUB∩C |
6 |
A∩B∩C |
7 |
CUA∩B∩C |
8 |
CUA∩CUB∩C |
集合 |
相应的区域号 |
A |
2,3,5,6 |
B |
3,4,6,7 |
C |
5,6,7,8 |
∪ |
1,2,3,4,5,6,7,8 |
A∪B |
2,3,4,5,6,7 |
A∪C |
2,3,5,6,7,8 |
B∪C |
3,4,5,6,7,8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