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三)设计实验(如右表)。
(二)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
试管编号 |
A |
B |
C |
|
管内 液体 |
培养液/mL |
10 |
10 |
|
无菌水/mL |
|
|
10 |
|
酵母液/mL |
0.1 |
0.1 |
0.1 |
|
温度条件 |
28℃ |
5℃ |
28℃ |
(一)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或不同温度(或O2、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二)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一)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三)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
(一)曲线比较(如下图)。 (二)列表比较
项目 |
“J”型曲线 |
“S”型曲线 |
前提条件 |
环境资源无限 |
环境资源有限 |
种群增长率 |
保持稳定 |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
K值的有无 |
无K值 |
有K值 |
曲线形成 的原因 |
无种内斗争, 缺少天敌 |
种内斗争加剧, 天敌数量增多 |
(二)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1、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2、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
3、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